所在的位置: 小儿破伤风 >> 疾病概述 >> 四诊一

四诊一

跖跛

跖,足底(通“跖”)。跛,跛行。指因足底的病变而跛行。《素问.通评虚实论》:「跖跛,寒风湿之病也。」说明本症可因风寒湿等邪气所犯而致。

八片锦

小儿指纹形状及其伸延方面的各种类型的合称。如鱼刺形主惊风痰熟,垂针形主伤风、泄泻,水字形主食积,乙字形主肝病惊风,环形主府积吐逆,珠形主病危。此外还有去蛇形、来蛇形、弓形等。但现今临床较少应用,有待探讨。

白霉苔

舌面生白衣或糜点如饭粒。多因胃中热极,津液化腐,蒸腾而上所致。一般先见于舌根部,后则满舌,甚而满口,病属严重。

白如枯骨

语出《素问.五脏生成篇》。是肺的真脏色。形容苍白而枯槁不泽的病色,见于久病气血俱虚,胃气衰败,如严重的失血、贫血及呼吸衰竭等。参见“真脏色”条。

白苔

舌苔白色。正常的舌苔也呈白色,但薄白而净,乃由胃气所生。病理上的白苔,主风、寒、湿邪,亦主表证。若苔薄白而滑,多因内有寒,或外感风寒;若苔薄白而干,多因津液不足;如见于外感病,多为外邪开始化热伤津。若苔厚白而滑,多由湿浊内盛;如兼有表证,是外寒引动内湿。若苔厚白而干,为热伤津液而湿浊不化。若苔白滑粘腻,多属内有痰饮、湿浊。

辨络脉

望诊内容之一。络脉,这里是指“浮络”,即浮行于浅表的小血管丛。诊察络脉的色泽、充盈度等,并结合皮肤的冷暖,有助于了解脏腑经脉气血的病变。如痛证见青色,多因气滞血凝;若痹痛而黑色,多属慢性的寒证痛证;若皮肤灼热而色黄赤,多见于湿热引起的痈肿;若皮冷而色淡白,多因气虚血少。诊察掌大鱼际的络脉,有助于判所胃气状况。如《灵枢.经脉篇》:「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老者留久痹也(顽固的痹证);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寒热错杂的病);其青短者,少气也(气虚)。」此外对幼儿“诊指纹”及耳后络脉,也属这个范围。辨络脉必须与临床症状相结合,并注意区别于它的生理变化。

病脉

指疾病反应于脉象的变化。一般来说,除了正常生理变化范围的及个体生理特异之外的脉象,均属病脉。例如同是洪数的脉,对于正在进行剧烈运动的人来说,乃是反应当时的生理状态,否则,即属病脉。

病色

指疾病反映在色泽上的变化,诊断上以面部色泽为主。病色有善恶之分,不论出现何种颜色,皆以明润含蓄为佳,称为“善色”,一般表示病情较轻或预后较好;若颜色显露枯槁不泽,称为“恶色”,一般表示病情较里,预后不良。参见“色诊”、“五色主病”各条。

病色相克

根据脏俯生克关系来分析面部颜色的变化,以判断病情顺逆的一种方法。根撩五行学说,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一般都属逆证。例如麻疹一类血热的病(属火)而见白色(属金),根据火克金的关系,称为“病克色”,说明病情可能加重;又如肺结核病(肺属金)而见两额潮红色(属火),同上理,而称为“色克病”,亦常表示病倩加重。这些只能作临床辨证的参考,不能视为必然。

剥苔

舌苔剥落。若苔长期剥蚀如地图状,多属虫积。若在热性病中,舌苔于一、二日内全部消失如剥,变为无苔的光绛舌,或如镜面,多是正不胜邪、肝肾真阴亏损而邪气内陷的重证。

布指

切脉时,医者手指布置的方法。通常不论用左手或右手,均应以中指端正对病者“寸口”脉的关部,继而食指端按于寸部,无名指端按于尺部。并据病者的体长,相应调整三指的间距,病者身材高大,指距就稍宽些,反之,则稍密一些。

参伍不调

指脉搏跳动节律不调,往来艰濇。

操纵

操持脉搏运用指力的方法。通常先宜轻指力,继而重指力,或轻重指力反复交替,以领会不同的脉象。

察目

望诊内容之一。察目的神气,有助于了解内脏精气的盛衰。精气充沛则目有神,视物清晰;精气衰则目无神,视物不清。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察目亦当注意其色泽的变化。参见“五色主病”条。

长脉

脉象的一种。脉波动的幅度长,过于本位,应指有盈余之感。若脉长而和缓,是中气旺盛的健康脉象;若长而弦硬,按之有牵绳感,则属邪正俱盛的实证,见于实热内结或热盛风动等。

沉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病在里。沉而有力是里实,沉而无力是里虚。

迟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迟慢,医生的一次正常呼吸,患者的脉搏不够四次(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多属寒证,但也可因阳气被实邪阻滞而致。此外,久经锻炼的运动员,脉搏多迟缓有力,不属病脉。

齿痕舌

舌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多因舌胖,即舌体较正常者稍肥大而受齿缘所压而致,多属脾虚。若舌质淡白而湿润,多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龈结瓣

齿龈红肿如瓣状。多伴有出血、疼痛或溃烂,口腔有臭秽气味。属热毒内攻,胃火炽盛。

齿燥

牙齿干燥不润。通常以前板齿(门牙)为准。新病而齿燥,伴有垢秽、口臭等,多属于胃火盛,津液大伤。久病齿燥如枯骨样,多脏肾阴严重亏耗,病多危重。

赤如衃血

语出《素问.五脏生成篇》。是心的真脏色。衃血,即凝积的死血。形容紫黑枯槁的病色,可见于心血瘀阻、胃气衰败的疾病,如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参见“真脏色”条。

初持,久持

指脉诊切按时间相对的短暂或持久。一般来说,切按一分钟左右便可以了,但有些脉象如间歇脉(促、结、代)常须按3-5分钟才能诊察清楚。此外,又如有些病人因不习惯应诊的环境而影响脉气,初持易有假象,久持每可矫正。

春弦

指正常脉象在春季的变化。弦,形容脉势有如弦线弹动,表示脉气的流畅而坚挺。春天阳气上升,生发机能较旺,故脉象也表现出弦象。

春应中规

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规”,古代校正圆形的工具。春应中规,是用圆形来比喻春季脉象相应地圆滑流畅一些。

唇焦

口唇焦干,多属脾胃实热,或见于“秋燥”,或热病伤津的“内燥”证。

唇裂

口唇干燥皲裂。见于外感燥气或热病伤津等。

唇肿

口唇肿胀。多见于脾胃积热或食物中毒等。

唇紫

唇色紫暗或紫红属热,多见于血分热盛或血瘀证。青紫属寒(与紫绀同义),多见于寒邪壅盛、心血瘀阻、缺氧或急性中毒等。

从外测内

意即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道理,从反映于外表的各种症状或绨征,测知人体内部发生的病变。

促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多见于阳热亢盛而兼有气滞、血瘀、停痰、食积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寸、关、尺

“寸口”脉分成三部的名称,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寸、关、尺三部的脉动,分别称为“寸脉”,“关脉”、“尺脉”。关于三部脉候脏腑的问题,历代论说颇多,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以临床常用的划分方法为代表: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总的来说是“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侯下(躯体下部)”的原则。此外,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的切按方法,从各个方面比较以求诊得正确的脉象,进而与四诊结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既不能单凭脉诊,也不能把三部候脏腑的方法机械地看待。

寸口

指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又称“气口”或“脉口”。按脏腑经络学说的观点,寸口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肺主气而朝百脉,肺的经脉起于中焦脾胃,脾胃为脏腑气血营养的来源,所以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情况,可从寸口脉上体现出来。

错语

病态下患者神智清醒而言语错乱,但说后又自知讲错的症状。多由心气虚、精神不足所致。

大骨枯槁

大骨,支持躯干和四肢的主要骨骼;枯槁,即枯萎或干竭。描述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因极度消瘦,而肌肉瘦削,全身骨骼关节显露;又因气血亏损,骨髓不充,骨骼有如枯萎而不能支撑躯体,类于恶病质的情况。

大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大而满指,波动幅度倍于平常。若大而有力为邪热实证;大而无力多为虚损、气不内守之证。

大肉陷下

语出《素问.玉机真脏论》。大肉,泛指身体较大的,显露的肌肉或肌肉群;陷下,因消瘦而低陷。是指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消瘦情况,类于恶病质的情况。

代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主脏气衰微,多见于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此外,惊恐、跌仆重症及个别孕妇亦可能出现代脉。

单按、总按

切脉时用不同的手指候测脉象的方法。用一个手指按某一部的脉象称为单按,如诊寸部脉,用食指按之,其他两指微微提起。食、中和无名三指同时按寸、关、尺三部脉,称为总按。常配合而用。

弹石脉

七怪脉的一种。脉象沉实,有如用指弹石的感觉。

得神

即有神气。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审察神的存亡是判断正气的盛衰,疾病的轻重和预后吉凶的重要内容。例如精神饱满,目光炯炯、言语清晰、面色润泽、气息平顺等,可称为得神。得神者虽有疾病较易治疗,预后亦较良好,故有“得神者昌”(《素问.移精变气论》)的说法。因此,不应把得神的含义局限地理解为精神正常。

跌阳脉

又名“冲阳脉”。古代三部九候遍诊法的切脉部位之一,属足阳明胃的经脉,用于侯脾胃。该脉位于足背上踝关节前横纹的两筋间(解溪穴)前一寸五分的胫前动脉搏动处。

冬石

指正常脉象在冬季的变化。“石”,沉重之意。冬寒时,阳气潜藏,皮肤紧束,故脉象相应地沉紧一些,以重指力切按,则脉体应指亦较有力。

冬应中权

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权”,古代计重的器具。冬应中权,是指冬季的脉象有如权具之下垂,相应地沉伏一些。

动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滑数有力,应指跳突如豆,但搏动的部位较狭小,节律不够均匀。见于惊恐及疼痛的病症,亦可见于孕妇。全身经脉搏动应手之处。

独语

患者清醒的情况下,喃喃哺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反而话止的症状。属虚证。多由心气虚、精不养神所致。见于癔病、老年性精神病等。

短脉

脉象的一种。脉波动的幅度短,不及本位,应指在关部较明显,而寸、尺两头有不足之感。主气病。短而有力为气郁、气滞;短而无力为肺气虚,中气不足。

对待

将种类繁多的脉象,按其相对的性质进行执简驭繁的归类方法。如将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八脉作为辨脉的纲领,以辨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和顺逆。其中,浮和沉、迟和数、大和小、滑和涩、虚和实等,均为相对待的。

二十八脉

较常见的二十八种脉象。通常指的是: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弦、芤(音抠)、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大。二十八条经脉。《灵枢.五十营》:「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指的是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经脉,左右对称,共二十四条,加上任脉、督脉各一,以及左右的蹻脉,共计二十八条。

反关脉

一种生理特异的脉位。由于生理位置的特异,桡动脉行于腕关节的背侧,故切脉位置也在寸口的背面,这种特异的脉位,称为反关脉。它可用时见于两手或独见于一手。

伏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隐伏,重按着骨始得。可见于“厥证”、剧痛或邪气内闭的病症。

浮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浮取即得,重按反觉减弱。主病在表,浮而有力是表实,浮而无力是表虚。多见于感冒和某些急性热病初期。此外,某些久病阳气虚损也可见浮大无力的脉。

釜沸脉

七怪脉的一种,脉象浮数之极,有出无入,如锅中水沸,绝无根脚。

腐苔

舌苔如豆腐渣堆铺舌面,松而厚,可以拭去。多见于宿食化腐,但患者胃气末伤。

革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弦大,按之则空,见于亡血失精的证候。

格阳关阴

因阴阳失调而致的一种极度充盈的脉象。人迎脉(两侧颈动脉)搏动较正常盛大四倍以上,称为“格阳”,是由于气血盈溢于三阳经,与三阴经格拒,失去彼此协调的结果。寸口脉(两侧桡动脉)搏动较正常盛大四倍以上,称为“关阴”,是气血盈溢于三阴经,与三阳经隔绝,失去彼此协调的结果。当上述两种脉同时出现,则为格阳关阴,属病变严重。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人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囗....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上下不通的病症。参见“关格”条。

观神色

望诊内容之一。神是生命活动总的表现,从精神、神识、表情,以及面部色泽、目光神采等反映出来。色是色泽,主要指面部色泽,它是脏腑气血的外荣,是神的表现,因此,察色是观神的不可分割的一都分。神与色同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气血旺盛,则色具神采,明润光泽,反之,则神夭色败,枯萎不荣。故观神色是了解正气盛衰的方法之一。参见“色诊”及“得神”、“失神”各条。

光剥舌

舌原有苔而突然消失,如剥脱样。多属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证候。如见舌的后半部剥苔,是病邪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舌前半部剥苔,是表邪虽减,但胃肠有积滞或有痰饮。舌心剥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受伤。

黑如炱

语出《素问.五脏生成篇》。是肾的真脏色。炱,即灰烬。形容灰黑枯槁的病色,见于久病肾气将绝,胃气衰败,如某些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的疾患等。参见“真脏色”条。

黑苔

舌苔灰黑,主里病,病情一般较重。若苔灰黑而滑润,舌质淡白的,是阳虚内寒或寒湿内伏;若苔灰黑而干;舌质红绛的,是热极伤阴。又据近代研究,阿狄森氏病也可见黑苔。

洪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多属热邪亢盛若“虚劳”、失血和泄泻等病见此脉,说明病势仍在发展。

喉中水鸡声

语出《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症并治》。形容哮喘病的痰鸣声连连不绝如水鸡声样。此症多属内有痰饮,外有寒邪而发生的寒饮喘咳症。

滑脉

脉象的一种。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主痰饮、食滞、实热等证,又主妊娠。此外,健康人也可见滑利脉象。

缓脉

脉象的一种。有正常和病态之分,若脉来和缓均匀,为正常人的脉象;若脉来迟缓松懈为病脉,常见于湿邪致病及脾胃虚弱。

黄如枳实

语出《素问.五脏生成篇》。是脾的真脏色。形容枯黄失泽的病色,见于久病脾气将绝,胃气衰败。参见“真脏色”条。

黄苔

舌苔黄色,主热证,热邪在里。若苔薄黄而滑,主湿热;外感病出现此苔,衰示外邪化热入里,但津液未伤。若苔薄黄而干,表示热邪已伤津。若苔厚黄而滑,多由于胃肠湿热滞积。若厚黄而干,多属积热伤津。若苔黄而腻,为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若舌质淡苔微黄而润,多属脾虚而湿。若苔黄白相兼,仍属湿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入里。

灰苔

舌苔灰白,多见于湿浊内困。

疾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异常急速,医生一次正常呼吸,患者的脉搏达七、八次(相当于每分钟脉搏达·次)。多因阳热极盛、阴气欲竭所致。见于热性病热邪极盛的阶段或如严重的结核病、心肌炎等。此外,孕妇临产时亦可见此脉象。

结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迟缓而有不规则的间歇。常见于寒凝气滞及疝气、症瘕积聚或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等。

解索脉

七怪脉的一种。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

紧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紧张有力,应指绷急,如转绳索。常见于寒邪外束或里寒独盛,寒邪挟宿食,出现腹痛、关节疼痛等症。

久持索然

脉诊中的一种较特殊的现象。指切脉时,经久按之后,脉很难摸到;或者初按时指下浮大,久按反而难于捉摸。这种情况,不论新病久病,有热无热,均属正气大虚。

举、按、寻

切脉时用不同的指力和手法候测脉象的方法。轻指力而浮取的称举,重指力而沉取的称按,有时需改变指力或移动手指寻找才能获得较明显感觉的,称为寻。

举按、推寻

切脉时用不同的指力和手法候测脉象的方法。用轻重不同的指力上下候测,称为举按;移动指位,左右寻找,称为推寻。两者配合,用以摸清脉象的宽狭、厚薄和曲直等情况。

芤脉

脉象的一种。芤,即葱。脉来浮大而软,按之中空如捻葱管。多见于大失血后。

口不仁

口舌麻痹,味觉减退的症状。可见于中风或脾胃积滞等病。或因口服乌头等一类药物过量,也可出现短暂的口舌麻痹。

口中和

口不燥不渴,食而知味。表示胃气正常,或津液充足。

狂言

病态下言语粗鲁狂妄,失却理智控制的病症。多由心火炽盛所玫,属实证。见于癫狂病等。

揆度奇恒

语出《素问.玉机真脏论》等篇。揆度,揣测或估量;奇,指特殊的;,恒,指通常的。是指诊断中要善于观察一般的规律和特殊的变化,才能正确地判断病情。一说揆度与奇恒指《内经》引用的两部古医书名。

牢脉

脉象的一种。脉来实大弦长,浮取、中取不应,沉取始得,坚牢不移。多见于阴寒积聚的病症,如症瘕、痞块、疝气等。

老黄苔

舌苔深黄而粗糙。多见于胃肠热结,津液受伤。

离经脉

指某些过快或过慢的脉。《难经》把脉搏与正常呼吸比率多于六(相当于每分钟超过次)及少于二(相当于每分钟不足36次的称“离经脉”。孕妇分娩期间脉搏加速,亦称离经脉。

六变

指急、缓、大、小、滑,濇六种脉象的病理变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病之六变者,....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濇者多血少气,微有寒。」这里六者均指脉搏的形象,并非指快慢。急,即弦紧,多见于外感寒邪;缓,脉波纵缓而长,主气盛或实热;大,即浮大,主阳盛阴虚,故说多气少血;小,即细脉,主气血俱虚;滑,即流畅滑利,属阳气旺盛的健康脉象,亦见于热病;濇,脉来艰濇,主血瘀,因气虚不运,或寒邪阻滞气血所致。指“八纲”中的表、里、虚.实、寒、热。

六阳脉

一种生理特异的脉象。平素两手寸、关、尺各部的脉象均较洪大,但无病态,故不属病理性脉象。

六阴脉

一种生理特异的脉象。平素两手寸、关,尺各部的脉象均较细弱,但无病态,故不属病理性脉象。

麻促脉

十怪脉的一种。脉搏急促而零乱。

脉暴出

原为微细欲绝之脉,一旦骤然暴露,此为“阴阳离决”的现象,见于病情危重之际。

脉合四时

脉象随着四时气候而相应变化的生理现象,或称“脉应四时”。人体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相应改变。同时,身体各部脉搏也有一些变化,春夏颈动脉的人迎脉稍强些,寸口脉稍弱些;秋冬人迎脉稍弱些,寸口脉稍强些。因此,诊脉时应当把这两方面正常范围内的变化结合四时气候加以考虑,但后者在诊断上现已较少应用。

脉静

脉搏和缓平静,是与“脉躁”相对而言的。表示疾病好转或不会恶化。例如患者虽然有“太阳病”的发热,恶寒、头痛等症,但脉搏仍然和缓平静,不见弦数,说明病邪轻,不会深入发展。

脉逆四时

由于身体不能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因而出现脉象不能随着四时气候的改变而相应变化的病理现象。它的表现通常指两方面:四时脉象的太过、不及和相反,如春夏脉不稍见浮洪而反沉涩,秋冬脉不稍见沉实而反浮洪等。身体各部脉搏的变化失常,如春夏人迎脉应当有余而反不足,寸口脉应当不足而反有余;秋冬人迎脉应当不足而反有余,寸口脉应当有余而反不足等。但这一变化在诊断上现已较少顾及应用。

脉无胃气

脉象失去从容和缓及正常的节律,表现出弦劲绷急、坚硬搏手或虚浮无力、杂乱不匀等,表示胃气将绝,五脏真气败露,生命重危。如肝脏真气败露时,脉弦劲如按于刀锋上.称为“但弦无胃”。又如脾脏真气败露时,脉的间歇如屋漏水点滴而下,良久一次,称为“但代无胃”。这些都属真脏脉,参见“真脏脉”条。

脉象

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和波动的幅度等。根据这些征象分出的脉象有数十种之多,较常用的有“二十八脉”。临床上往往见到两种以上脉象的综合,如浮数、沉细而迟等。脉象虽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必须结合其他诊法,全面分析。

脉象主病

指某种脉象主要所见的病证。如浮脉主表证,数脉主热病,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或妊娠等。

脉悬绝

指与正常脉相差悬殊的脉象。如此正常脉快三、四倍,或只及正常脉的一半或更少,都是称脉悬绝。主病重。

脉阴阳俱浮

语出《伤寒论》。指寸部和尺部俱现浮象。寸脉属阳,尺脉属阴,两部脉俱浮,即浮洪脉。见于风温病外热已盛,而误用辛温发汗,津液受伤,致使热邪内外充斥。

脉阴阳俱紧

语出《伤寒论》。指寸部和尺部脉俱现紧象。寸脉属阳,尺脉属阴,两部脉俱紧,即浮紧之脉。见于外感寒邪,腠理密而无汗,表气闭而不宣,是表实的见证。

脉躁

指患病过程中,脉象变得比原来急数躁动。一般表示邪气内传,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

脉诊

脉象诊察的方法。又称“切脉”、“按脉”或“持脉”。检查者以食、中、无名三指指端切按被检查者桡动脉的寸口部,探查脉象的变化。

脉症合参

在辨证过程中,把脉象和证候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综合、推断病情的方法。一般来说,脉证一致为顺,脉证相反为逆。例如外感证(阳证)见浮脉(阳脉)、脾虚证(阴证)见缓弱的脉(阴脉)等,就是脉证一致,它们的辨证论治也较简单,预后也较好。但当外感证见细脉(阴脉);就是脉证相逆,说明表实里虚,是邪盛而正气不足,病理上错综复杂,预后也相对差些。在脉证相逆,病理变化复杂的情况下,辨证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确定治疗上的标本缓急,故临床上常有“舍证从脉”和“舍脉从证”的情况。

毛折

指毛发枯搞,稀疏折断的情况。多因久病精气将竭,不能濡润皮毛所致。

面尘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六元正纪大论》等。指面色灰暗如蒙上灰尘。有实证和虚证。实证多因燥邪所伤或伏邪内郁,常伴有口苦咽干等症状;虚证多因久病肝肾阴虚,常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酸、遗精等症状。

面垢

乍看时脸上似有污垢,但又不能洗净。见于外感暑邪或内有积滞等病症。

面色缘缘正赤

语出《伤寒论》。形容满脸通缸,有别于两颧丽艳的嫩红而言。见于急性热病,热邪成盛。

木舌

舌肿满口,坚硬不能转动。多因心火过盛,或心脾积热,火热上冲所致。

目下有卧蚕

语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冶》。形容眼脸浮肿,下睑如卧为蚕样,多见于肾炎病人。

腻苔

一层浑浊而光滑的粘液盖于舌面,不易拭去。多见于湿浊内困,或食积、痰饮内阻。

平脉

即正常的脉象,又称“常脉”。脉来有胃气,即和缓有力、从容有节、不快不慢、频率大约每次呼吸搏动四次(相当于每分钟撙动约72~75次),儿童较快,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

平人

语出《素问.平人气象论》。指气血调和的健康人。健康和疾病是相对而言的,故诊法上可用健康人平静的呼吸,脉搏和脉象等正常生理指征,进行对比作为判别病症的依据之一。

平息

正常的、平静的呼吸。诊法上,要求医者平静自己的呼吸,然后给病人诊脉。

七怪脉

指生命垂危时出现的七种异常脉象。即:“雀啄脉”、“屋漏脉”、“弹石脉”、“解索脉”、“鱼翔脉”、“虾游脉”和“釜沸脉”等,此外还有加上“偃刀脉”、“转豆脉”和“麻促脉”三种,合称为“十怪脉”。这些脉象都是反映脏气将绝、胃气枯竭的危重证候。

气由脏发

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青如草兹

语出《素问.五藏生成篇》。是肝的真脏色。草兹,即初生的青草,形容青草样青黑的病色,见于风邪极盛,胃气将绝的病,如小儿慢惊风及破伤风的持续痉挛状态等。参见“真脏色”条。

切诊

四诊之一。分脉诊及触诊两部份,这是运用指揣的触觉,在病者一定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脉诊常取病人腕关节后的桡动脉搏动处。参见“脉诊”各条。“触诊”是对病人的皮肤、胸腹及病痛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测知局部冷热、软硬.压痛、色块或其他异常的变化。

宗气泄

即宗气外泄,其表现为气喘,虚里穴(心尖搏动处)跳动太过,动而应衣等,多伴有痰瘀或心阳不足的见证。常见于心功能不全的疾病。

转豆脉

十怪脉的一种,又称为“转丸脉”。脉来去捉摸不定,如豆之旋转之状。

重舌

舌下静脉郁血而肿胀,如多生一小舌,或与舌体连贯成花状,伴有头项痛、发热等,日久可溃烂。可因心脾积热或酒后受风而发。

指目

是一种利用指尖切脉的方法。清.叶霖《脉说》:「医者之食指、中指、无名指爪甲不可留,必用指端棱起如线者,名曰“指目”,以按脉之脊,不啻睛之视物,妍媸立判」“指目”诊法通常是医者用一般切脉法不够满意时采用,利用触觉最灵敏的指尖切脉以进一步求得诊断印象,但须注意除去医者指尖毛细动脉搏动所可能造成的切脉误差。

郑声

患者在神智不清的状况下低声地断续续重复一些语句的症状,属虚证。见于疾病晚期心气内损、精神散乱的危重阶段。

正色

正常人的色泽,明润含蓄,红黄隐隐,容光焕发,表示气血平和,精气内充,为有胃气、有神之象。正色有主色、客色之分,主色是每个人基本的肤色,视个体而异;客色随气候,环境及当时的生理状态而变化,均不属病色。

诊指纹

指纹,是指食指掌面的表浅小静脉。幼儿皮肤薄嫩,静脉易于暴露,故指纹此较明显,以后随着年岁增大,皮肤增厚,则指纹逐渐模糊不清。由于小儿脉部短少,诊病时每每啼哭噪动,影响脉象的真实性,故对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切诊。诊指纹主要是观察它的颜色和充盈度,检察者用左手食、拇二指握小儿食指末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上由指端向指根部轻轻推动几次,使指纹更为显现,然后察看。正常指纹是红黄隐隐而鲜明,一般不超过连掌部的第一指节。病理情况下,指纹浮现,多属表证,沉着多属里证,色淡多属虚证、寒证;紫红多属热证,青紫可见于惊风、风寒、痛证、伤食、风痰等,黑色多属血瘀。有关指纹分节及伸延的问题,参见“透关射甲”条。近人认为,指纹的变化,与静脉压有关,静脉压愈高,指纹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延,指纹的色泽,又与缺氧、贫血等病理变化有关。因此,指纹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病变的性质和轻重。

诊虚里

切诊中,诊胸腹内容之一。虚里即心尖搏动部位,是胃的大络。因人以胃气为本,虚里又是宗气所会聚的地方,诊虚里的动势,有助于探察胃气和宗气的盛衰,正常情况下,虚里之动,当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若按之动态微弱为不足,是宗气内虚;如果动而应衣为太过,是宗气外泄;若搏动特快,多为胸腹积热,邪气亢盛或正气衰,虚阳外脱;若跳动停止,则宗气已绝,病居危笃。

诊胸腹

切诊内容之一。切按病者的胸腹部,以了解病痛的部位、范围大小、冷热、硬度及喜按、拒按的性质等;也是对痞满、积液和症瘕积聚(包块)等一类病变的检查方法。

诊法

诊病的方法。包括四诊和辨证两个环节,四诊是运用望、闻、间,切等方法搜集病情的客观指征,拂证是对这些指征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两者相互配合,作出正确的诊断。

诊尺肤

两手肘关节(尺泽穴)下至寸口处的皮肤,称为“尺肤”。诊察尺肤,为古代切诊的内容之一,包括诊察该肌肤的润泽、粗糙、冷热等情况,结合全身症状、脉象等以测知病情。这一诊法现已少应用。

真脏色

指五脏精气败露的颜色。色诊上,面部的色泽以明润而含蓄为佳。明润为有胃气,含蓄是脏精充足;反之,枯槁为无胃气,色泽显露为五脏精气衰竭。这种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五脏的精气已竭,五脏的真气外露,故称之为真脏色。它显示较严重的内脏疾病。如黄色,若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干枯的枳实,叫做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已衰败。可见于晚期肝硬化、肝癌、胰头癌,或某些严重的营养代谢障碍的疾病等。真脏色的出现,对于诊断某些严重的病变有一定临床意义,但不宜按五行配五色之说法套用。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什么药可以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ewellerypower.net/jbgs/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