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一方四十八张仲景50味药证

云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dbfzl/140223/4342721.html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主产于内蒙古、甘肃等地,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其体质结实,粉性足。《神农本草经》谓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解毒”。《伤寒论》入70方次,《金匮要略》入88方次。

01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5两):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治“哕逆者”(十七),“哕逆”即呃逆、恶心呕吐之类。此方甘草与大枣、生姜、人参同用,所治的呃逆、呕吐,决非暴呃、暴吐,当属大病之后或吐利之后,呃逆、干呕频频而食欲不振、口干无津、羸瘦者。

次大量方(4两):甘草泻心汤、芍药甘草汤、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炙甘草汤、生姜甘草汤。

甘草泻心汤治“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芍药甘草汤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29)。甘草干姜汤主治上述症状外,尚见“咽中干,烦躁吐逆者”(29)。

桂枝人参汤治“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炙甘草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七)。

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七)。

从以上原文可见,大剂量甘草与各主治药物合用,用于治疗下利不止、吐涎沫不止、小便数、自汗出等体液丢失以后出现的种种病状。如配黄连、黄芩治心下痞;配芍药治脚挛急;配干姜治吐逆烦躁;配桂枝、人参治心下痞硬;配桂枝、地黄、阿胶等治脉结代、心动悸。

最简方(1味):甘草汤。

甘草汤治“咽痛”()。《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咽痛方有8,其中7方含甘草。如治少阴咽痛的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散,治疗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而咽痛的通脉四逆汤,治疗大逆上气、咽喉不利的麦门冬汤,治疗狐惑病蚀于咽喉的甘草泻心汤以及治疗阴毒咽喉痛的升麻鳖甲汤等。可见甘草治疗咽喉痛。

次简方(2味):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桂枝甘草汤、桔梗汤、甘草麻黄汤、大黄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主治已述。

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64),是汗出过多以后出现的心悸。

桔梗汤治“咽痛”(),并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七)。配甘草治咽痛。

甘草麻黄汤治“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脉沉”的“里水”(十四)。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者”(十七)。麻黄为发汗峻药,大黄则为攻下峻药,为防止过汗、过下伤津液,仲景配伍甘草。

再简方(3味):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调胃承气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栀子甘草豉汤、甘麦大枣汤、甘草粉蜜汤、获苓杏仁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甘草与附子、干姜同用,其原文考证可见附子条下,主治皆为严重的腹泻、呕吐、大量出汗以后,患者出现:①脉沉微、脉不出、脉微欲绝、脉沉、脉弱、脉迟者;②四肢厥冷、拘急疼痛者。

调胃承气汤为甘草与大黄、芒硝同用,主治“谵语”(),“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70),“伤寒吐后,腹胀满者”()。这是反复发汗呕吐以后津液受伤而肠胃燥结者。

芍药甘草附子汤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68)。

栀子甘草豉汤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少气者”(76)。

以上诸方证均为汗、下、吐后诸证。

甘麦大枣汤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二十二)。

甘草粉蜜汤治“心痛发作有时”(十九)。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八)。

以上诸方证是杂病中躁、急、痛、逆之证。

麻黄附子甘草汤能“微发汗”()。

麻黄附子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加重麻黄用量,治“水之为病……脉沉者”(十四)。

加味方: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产后下利虚极”(二十一)。产后亡血,复加下利,津液更为不足,故为“虛极”。古代所谓的虚,多指羸瘦,经常“虚羸”并称,如竹叶石膏汤证的“虚赢少气”,大黄?六虫丸证的“五劳虚极,羸瘦”,《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证的“妇人产后虚羸不足”等。可以推测,白头翁汤为何加甘草?就是因为羸瘦。

02

药证发挥

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诸症。

甘草用于瘦人,古时候就有这个经验。《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能“长肌肉”。《伤寒论》中凡治疗大汗、大下、大吐以及大病以后的许多病症的方剂,大多配合甘草。吐下汗后,气液不足,必形瘦肤枯。《外台秘要》记载用甘草治疗大人羸瘦。《证类本草》记载用甘草粉蜜丸治小儿羸瘦。羸瘦,可以看作是使用甘草的客观指征之一。以羸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如肺结核、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肝炎、肝硬化、艾滋病、肌营养不良等,可大量使用甘草。

咽痛,张仲景多用甘草。尤其是《伤寒论》明确提出:“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提示咽痛是甘草主治。后世出的咽痛方中,也大都含有甘草,如《圣济总录》以单味甘草治热毒肿、舌猝肿起、满口塞喉、气息不通、顷刻杀人;《小儿药证直诀》用甘草、桔梗、阿胶治喉痛;现在市售的玄麦甘桔颗粒,用甘草、桔梗、玄参、麦冬同用,治慢性咽痛。岳美中先生曾治一患者咽喉痛如刀刺,用西药无效,局部不红不肿,与服生、熟甘草,服二日其痛即失。(《岳美中医话集》)所以,临床上以咽喉、口舌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性咽炎、喉头水肿、口腔黏膜溃疡、白塞病等,均可使用甘草。但根据《伤寒论》“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的记载,可知咽喉干燥疼痛者,必无作汗之资,由此可以推测患者的体质与可以发汗的麻黄证不同,必定体型瘦削,身热易汗、肌肉坚紧、舌质红。

甘草可治口腔黏膜糜烂。《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是治疗狐惑病的专方,根据“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的记载,狐惑病相当于现在的复发性口腔溃疡、白塞病。赵锡武先生用此方加生地黄治疗口腔与外阴溃疡,甘草生用,量达30g。(《赵锡武医疗经验》)

其实,不仅是口腔黏膜病,即其他的黏膜溃疡,也可使用甘草。如《千金方》以蜜炙甘草治阴头生疮,民间用甘草水局部湿敷治疗肛裂,现代有报道用甘草流浸膏或用甘草锌胶囊治行消化性溃疡。对于尿道刺激征,如尿痛、尿急等,本人经验用甘草配合滑石等药物可缓解症状。这些均提示甘草有黏膜修复作用。

咳嗽,也是黏膜刺激症状,甘草同样适用。所以,能治咳的小柴胡汤、桔梗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均使用甘草。

甘草治悸。《伤寒论》中治疗发汗过多,患者出现的心悸,以甘草配桂枝,放入桂枝甘草汤。对“脉结代,心动悸”者,以甘草配桂枝、地黄、麦冬、阿胶等,方如炙甘草汤。由于麻黄常导致心悸,所以甘草常配伍麻黄。《伤寒论》中麻黄方14方次,麻黄、甘草同用者13方次;《金匮要略》麻黄方23方次,麻黄、甘草同用者18方次,比例很高。另外,龙骨、石膏可多用于动悸,所以,甘草与其配伍的机会也相当多。根据经典经验,临床以心动悸为主诉的疾病,如期前收缩、心动过缓、窦房结综合征、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等,常配桂枝、茯苓、人参等。

杂病多见躁、急、痛、逆诸证。此躁,为情绪不安定,变化无常、烦躁、多动,如甘麦大枣汤证的脏躁。此急,为急迫、挛急、拘急之证,如芍药甘草汤证的脚挛急。此痛,为一种挛急性、绞窄样、紧缩性的疼痛,如茯苓杏仁甘草汤证的胸痹、甘草粉蜜汤证的心痛等。此逆,为吐逆、冲逆、气逆,如橘皮竹茹汤证的哕逆、桂枝甘草汤的气上冲等。

甘草还是古代救治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者的主要药物。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大豆解百药毒,尝试之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清代莫枚士也说,甘草“凡有热毒者皆主之,必效”(《经方例释》)传统认为甘草能解乌头、附子、南星、半夏、马钱子的毒。实验也证明,甘草对组胺、水合氯醛、升汞、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均有解毒作用。从张仲景用药来看,使用麻黄、附子、乌头等有毒中药,经常配伍甘草,这无疑是有道理的。

综上所述,甘草证以体型羸瘦为客观指征,主治病症以干枯性(羸瘦)、痉挛性(肌肉痉挛、绞痛)、刺激性(咽痛、黏膜溃疡)、躁动性(心悸、脏躁)、突发性(中毒)为特点。

甘草的配伍非常复杂,但非常重要。合理的配伍有利于提高疗效。《本经疏证》说:“《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伤寒论》中凡治疗大汗、大下、大吐以及大病以后的许多病症的方剂,大多配合甘草。吐下汗后,气液不足,必形瘦肤枯,或口干咽痛,或筋肉拘急,或气逆上冲,或心下痞硬,或往来寒热,或动悸,或烦躁,或多汗,症状不一,故《伤寒论》中甘草常与石膏(%——括号内为石膏剂中甘草的出现率,下同类推)龙骨(%)、桂枝(95%)、大枣(90%)、生姜(87.1%)、柴胡(85.7%)、芍药(81.8%)、半夏(77.7%)、人参(77.2%)、干姜(70.8%)、茯苓(66.6%)、附子(65.2%)等同用以主治各种复杂的病证,而与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大黄(14%)、枳实(14.2%)、栀子(25%)、芒硝(33.3%)等则较少配伍使用。可见,甘草不是调味品,不是所有方剂中均可应用的。如果需要使用大黄、芒硝或甘遂、大戟急攻时,或用黄连、栀子清利湿热时,甘草可以不用或少用;患者有腹胀时,甘草也应少用或不用,或者应当配伍理气的药物,如枳实、厚朴等。

另外,甘草多配伍麻黄。《伤寒论》中麻黄方14方次,麻黄、甘草同用者13方次;《金匮要略》麻黄方23方次,麻黄、甘草同用者18方次,比例很高。甘草是否能够减少或缓和麻黄的某些不良反应还有待研究。

大剂量使用或长期使用甘草会出现水肿,经方中的逐水剂通常不用甘草,如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临床上见有水肿、腹水、肥胖者,要谨慎使用甘草。

03

常用配方

(1)甘草10g,桔梗5g(《伤寒论》桔梗汤)

应用:本方是利咽方。对咽痛、咳吐浊痰,或胸痛者最为有效。本人常加栀子10g、连翘20g治疗急性咽炎,加制半夏12g、厚朴10g治疗慢性咽炎、梅核气等。

(2)甘草10g,桂枝15g(《伤寒论》桂枝甘草汤)

应用:本方是定悸方。多用于心动过缓、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神经衰弱等见有明显动悸感的患者。方中桂枝多改用肉桂10g,如果有惊恐不安、自汗者,加龙骨20g、牡蛎20g。

(3)甘草20g,干姜10g(《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

应用:本方是温中剂。多用于吐下清涎稀水而不渴、苔滑为特征的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4)甘草10g,麻黄15g(《金匮要略》甘草麻黄汤)

应用:本方是发汗利水方。对于水肿而恶寒无汗者有效。呼吸系统疾病、急性肾炎、关节病、风寒感冒、皮肤病等适用。

(5)甘草30g,黑豆50g(民间经验方)

应用:本方是解毒方。适用于服麻黄、半夏、乌头、附子诸药后出现烦乱、悸动、舌麻者。

(6)甘草15g,小麦30g,大枣10枚(《金匮要略》甘草小麦大枣汤)

应用:本方是治疗脏躁的专方。脏躁是古病名,其症状表现为悲伤欲哭,伸欠频作,多见于女性。本方可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癔症、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癫癎、夜游症、小儿多动症等。神情恍惚,无故哭笑,消瘦、舌淡、脉细者为其见证。

(7)炙甘草20g,人参10g,麦冬20g,地黄30-60g,阿胶10g,桂枝15g或肉桂5g,生姜15g,麻仁20g,大枣30枚(《伤寒论》炙甘草汤)

应用:本方是古代的止血强壮方。又被称为“复脉汤“,多用于过汗、失血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著者多用于肿瘤化疗或放疗以后、心肌病、心律不齐、营养不良、肺气肿、肺心病、血液病及创伤后大出血者。其人必羸瘦肤枯,贫血、营养状况极差。方中甘草的用量因病、因人而异。如果是急症重症的心律失常,可大量使用,施今墨先生也有每天使用30g甘草治疗心悸的经验。(《施今墨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但根据本人经验,对于慢性病的调理,则无须大量,6-12g已经可以了。同时,应注意大剂量甘草的不良反应,如水肿、四肢无力、血压升高、低血钾等。

本方效果的判定,近期主要看食欲精神是否恢复,以及大便是否易解等。远期则看体重是否上升,营养状况是否好转。如方证有误,本方的不良反应为腹泻、腹胀等。本方营养丰富。据报道,对本方煎出液中19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含有丰富的氨基酸,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牛乳、鸡蛋、肉类、面粉和大米。本方汤液浓缩以后,可以稠如膏,所以如在冬季可改用膏滋剂型,以方便服用。

04

文献摘录

《本经疏证》:“甘草尽化急疾为和顺,经脉自然通调,血气自然滑利。于是肌骨坚、肌肉长、气力倍矣。特甘性缓、甘性弥甚者缓亦弥甚,凡一身之气因急疾为患者能调之纵弛。

《药征》:“甘草主治急迫也。故治里急、急痛、挛急。而旁治厥冷、烦躁、冲逆之等诸般迫急之毒也。无论急迫,其他曰痛、日厥、日烦、曰悸、曰咳、曰上逆、曰惊狂、曰悲伤、曰痞硬、曰利下,皆甘草所主。而有所急迫者也,仲景用甘草也。

|文章摘自《张仲景50味药证》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ewellerypower.net/jbgs/56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