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张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教师。
那天,张老师说他们班有一个15岁的男生,我们姑且叫他小丁。新生入校没几天,小丁就被打了一顿。张老师得知后,放下手头重重事情,马上处理:先是极尽温柔地安抚了小丁,接着又让打人的孩子向小丁道歉,双方很快和解……然而,没有过几天,小丁再次可怜兮兮来找张老师,说他再次被打了。张老师再次极尽温柔地安抚小丁,再次让打人的孩子向他道歉,双方再次迅速和解……然后,没过几天,小丁又一次委屈巴拉来找张老师,还是说他被打了……
张老师便很纳闷:小丁怎么总是被打呢?而且,小丁每次挨打后,打人的同学固然会迅速道歉,挨打的小丁却也会在对方道歉后说:“原本也是我不好,我不该如何如何……”同时,同学们也纷纷说:小丁和人玩闹不知道轻重分寸……真是没法说他……有时候女生都想揍他……比如,一个同学正在写字,小丁过去“噌——”一下把人家的笔给抽走了。同学便恼怒:“小丁,把笔还给我……”小丁却勾着手说:“来打我啊!你来打我啊……”若是女生,便恨得咬牙切齿;若是男生,直接就上手了……
真是应了那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
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也曾说: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被别人那样对待,是因为我们在“勾引”着别人这样对待自己。这是由早年的经历导致的。
且说张老师是懂得一些心理学常识的,在小丁多次挨打后,她便开始分析:小丁为什么要“勾引”着别人去打他呢?
原来,小丁从小父母离异,两个家长都不要他。他有被抛弃的创伤。奶奶也不喜欢他,现在他自己在外面租着房子住。
小丁初入校门,第一次挨打后,张老师极尽温柔地安抚了他。对于小丁而言,这种来自女性长辈的爱,实在是太难得了,太让他享受了,太让他留恋了。随后,当他还想得到这样的安抚时,就开始思索:怎么才能得到呢?上次我挨打,老师这样温柔安抚我了。那我这次再挨打,老师是不是就可以依然那样安抚我……
于是,他一次次挨打。
在旁人看来,小丁的行为简直就是欠揍;于小丁而言,又何其可怜?如果老师不分析小丁挨打的目的,而只是把他当成一般的学生闹矛盾,甚至当成校园霸凌,恐怕永远都解决不了问题,小丁永远都不会成长。
所以,当我们在遇到孩子有问题行为后,一定要认真思索,其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究竟是什么,才可以有的放矢。
《正面管教》认为,孩子的问题行为有四个错误的目的:
首先,是寻求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