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节目《妈妈育上娃》
BRTV卡酷少儿卫视
每周五21:02播出
嘟嘟妈
我家孩子见着陌生人就不敢说话。
我家孩子晚上不敢关灯睡觉。
小明爸
文文妈
我家孩子这么低的台阶,都不敢往下跳。
“类似这样的话,
你是不是在自己小时候听父母这么说过你?
或者现在你也正这样说着自己的孩子呢?
”不要再对孩子的“胆小”有错误的理解啦!
快跟着《妈妈育上娃》专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罗静
一起回顾一下,关于孩子“胆小”,家长要正确认识的问题!
你家宝宝真的胆小吗
孩子是否胆小,跟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
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鼓励孩子去创造、去尝试,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他的害怕;
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否定孩子,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这类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容易产生害怕的情绪。
案例一
辣妈杨雪家的老大在上幼儿园时,不敢主动表达,总是要把老师拉过来,小声询问:“我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得到老师肯定答案后才敢说。不仅如此,老大在家也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才敢去做一些事情。
专家分析
3-4岁的孩子,开始出现了一些“羞耻感”,如果他发现自己没有很好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他就会感到害怕,所以让家长觉得孩子“胆小”。教养方式没问题的情况下,大部分孩子表现出的“胆小”,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不是问题,身为家长应鼓励接纳。
但是当孩子表现出的行为,
不能适应正常发展阶段,
比如孩子出现“躯体化症状”,
甚至倒退行为时,家长要引起重视!
躯体化症状:比如孩子本身没有生病,但突然开始头疼、尿床等;
倒退行为:明明已经断奶很久,却抱着妈妈想要喝奶等。
专家提示
“胆小”本身不是性格特性,而是一种情绪状态(害怕),如果用各种不适当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它就会成为一种性格特性,变成了胆小、退缩。
对待胆小宝宝,
一味鼓励可取吗?
案例二
相信很多妈妈们会碰到一个问题,孩子面对新事物会产生恐惧感,比如:不敢从高的台子上往下跳、不敢滑滑梯、不敢游泳、不敢坐过山车等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一直鼓励孩子吗?
专家分析
罗静老师自己的女儿在2岁左右,也碰到过这样的问题。面对一个稍微高一些的游戏设施,也是不敢往下跳。
罗静老师在确定孩子是真的不敢的时候,对女儿说:“好的,我们下次再跳。”等到下一次再玩到这个设施时,女儿表现得还是有些害怕。
罗静老师引导女儿:“你需要我的帮助吗?如果我帮助你,你愿意尝试一下吗?”在妈妈的鼓励下,女儿勇敢跳下来,并觉得也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恐怖。
随后罗静老师对女儿说:“你很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太棒了!相信下次你可以挑战更高的高度!”这样也为女儿下一次的挑战做铺垫。
专家提示
儿童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最近发展区”,就是孩子努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如果给孩子制定的目标太高,一直鼓励孩子,孩子却做不到的话,他就会不想尝试,往后退缩,就变成胆小了。
因此,在孩子愿意尝试,努努力能够做到的情况下,鼓励是可取的。但当孩子特别抗拒抵触时,家长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一件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