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外伤一定要打破伤风针吗?
什么是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所引起的以局部和全身肌肉强直、痉挛、抽搐为特征的一种毒血症,是急性特异性感染中较为严重而危及生命的急症之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主要为高热、呼吸困难、肌肉抽搐和强直、张口受限等。
主要病因
破伤风是一种厌氧菌,主要是分布在土壤、环境、人以及动物粪便中,可以通过皮肤破损处进入到体内,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污染较重的火器伤、开放性骨折、盲管外伤,或者伤口小而深的刺伤、烧伤等,当伤口组织缺氧时破伤风梭菌的芽孢可发育增殖体,迅速繁殖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外毒素,主要是痉挛毒素和溶血素,吸收至脊髓和脑干,使神经兴奋性增强,使随意肌紧张和痉挛。
好发人群
存在创伤的人群,如污染较重的火器伤、开放性骨折、盲管外伤,或者伤口小而深的刺伤、烧伤等;
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
火器伤生锈器具
不洁环境下分娩的新生儿
开放性骨折
烧伤
国内预防破伤风现状
我国破伤风的预防主要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主动免疫,是指将破伤风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预防破伤风感染的措施。其特点是产效慢,免疫时间长,如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等。
二级预防即被动免疫,是采用人工的方法向机体输入由他人或动物产生的免疫效应物,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从而达到防治某种疾病的目的。其特点是产生效应快,输入后立即发生作用,但免疫作用维持时间较短,一般只有2~4d(TAT)或2~3周(TIG)。主要指用于破伤风的治疗和短期的应急预防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
常见误区
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医院打破伤风针,特别是当孩子受伤后,家长更是恐惧,认为打了就安全,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医院就诊时注射破伤风针是一种常态,但有很大一部分人会因破伤风抗毒素(TAT)医院做脱敏试验,会被告知到防疫部门接种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但市场长期缺TIG从而导致很多人不能及时接种,反而造成恐慌。
其实,我国已有很多研究证明,注射过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的儿童,体内已有足够抵抗破伤风毒素的抗体,如果反复注射TAT,会刺激人体产生相应抗体,不仅会使药效下降,还会使患儿发生过敏反应,甚至得血清病。同时,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其它不良反应存在的事实。
国内外诸多研究证明,并非所有的创伤都适合或需要注射TAT或TIG,特别是伤口小、表浅、清洁的伤口,可以不注射抗毒素,应根据伤者个体差异和创伤的具体情况决定。
建议
1.按照国家免疫程序,家长们应按时带婴幼儿接种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
2.平时应避免受外伤,一旦受伤,应根据外伤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如伤口小、表浅、清洁可彻底清创后再消毒处理,在确定免疫史的情况下无需注射破伤风针;伤口严重、被污染、或不知道如何处理时应医院就诊,同时,主动告知接诊医生免疫史。
附:美国《常规创伤处理原则的破伤风预防方案》
伤口小、表浅、清洁、无异物或坏死组织者,无免疫或免疫不全、免疫史不清、加强免疫超过10年的,注射一针TAT,同时接受或完成全程免疫接种或加强免疫;全程免疫和加强免疫未超过10年的,原则上不再进行免疫预防;
伤口大、深、清洁、有破伤风感染的潜在可能性者,未免疫或免疫不足、末次加强免疫时间超过10年的,可加强注射一针TT,同时应在对侧注射IU的TIG或TATIU;末次加强免疫时间在5~10年的,则只加强注射一针TT;
伤口大而深、污染不洁,有大量异物、坏死组织,或未彻底清创伤口者,未免疫或免疫不足、末次加强免疫已超过10年的,应加强注射一针破伤风类毒素(TT),同时在对侧部位注射IU的TIG或IU的TAT;末次加强免疫时间在5~10年间者,则加强注射一针TT。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2.
[2]王辰宇.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短缺之困[J].医院院长,,8;40-41.
[3]杨贵博,王传林.破伤风预防现状及常见误区[J].创伤外科杂志,,16(1);94-96.
[4]许方霄,王子惠.认识破伤风[J].首都食品与医药,,1;63.
[5]张晓庆,刘生友.破伤风抗毒素致过敏性休克82例文献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2(5);-.
[6]孙蓉,班炳坤,韦敬土.破伤风抗毒素皮试致儿童过敏性休克死亡1例[J].医院药学杂志,,35(10);.
[7]赵虎,朱子凡,等.脱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引发过敏性休克1例[J].人民军医,,59(11);.
[8]余超,徐玉茗,等.破伤风抗毒素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警戒,,13(1);36-4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