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针灸之针刺疗法

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姿势

针刺疗法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关键,辨别性质,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

针刺疗法分类

根据针具的不同形制、用途、刺激方式等,针刺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毫针疗法:用毫针(包括芒针)刺入皮内。

②皮肤针疗法:用多支短针浅刺人体皮肤。

③皮内针疗法: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

④火针疗法:用特制的针,针尖用火烧红,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

⑤水针疗法:又称穴位药物注射法。用注射针刺入皮肤后,推注相应药物治病。

⑥鍉针疗法:用鍉针按压经络腧穴治病。

⑦电针疗法:以毫针刺入腧穴后,针柄通过电流,以加强刺激量。

⑧刺络疗法:用三棱针刺血络以放血治病。

⑨圆利针疗法:用圆利针点刺体表或挑刺皮下组织。

——百度百科

针刺疗法操作

进针法

1、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或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图8.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图9.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

4、提捏进计法:提捏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图10.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

留针法

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盾,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

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症,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即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计过程中作间歇性行计,以增强、巩固疗效。

出针法

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

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若用除疾,开阖补泻时,则应按各自的具体操作要求,将针起出。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针刺禁忌

1.患者在过度饥饿、暴饮暴食、醉酒后及精神过度紧张时,禁止针刺。

2.孕妇的少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具有通气行血功效,针刺后会产生较强针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风池、环跳、三阴交、血海等),禁止针刺。月经期禁止针刺。

3.患者严重的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4.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禁止针刺。

5.重要脏器所在处,如胁肋部、背部、肾区、肝区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处及皮下静脉部位的腧穴如需针刺时,则应避开血管,使针刺斜刺入穴位。

6.对于儿童、破伤风、癫痫发作期、躁狂型精神分裂症发作期等,针刺时不宜留针。

图文来自百度百科,渭水医社编辑整理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最顶尖的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jewellerypower.net/zzbx/34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