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及秋冬季节交替时发病率较高。西医学将咳嗽作为“症状”来讲述,即咳嗽是很多疾病的一个临床症状,所以针对咳嗽的治疗主要包括对因及对症治疗。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对咳嗽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有其独特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在金元时期医家将咳嗽分别论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由于临床诊治中无太大区别,故目前仍统称为咳嗽。
中医学对咳嗽发病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小儿咳嗽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尤其是感受风邪所导致的。另外,内伤饮食、久病耗伤等也可引起咳嗽。故通常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景岳全书·咳嗽》:“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一般来说,咳嗽时间较短的,伴有发热的属于外感咳嗽。咳嗽时间较长的,咳痰较多的,或干咳时间长的,属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又分为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2种。内伤咳嗽分为痰湿咳嗽、痰热咳嗽、阴虚咳嗽等几种。
咳嗽的病变部位在肺,常涉及于脾,病理机制为肺失宣肃。肺为娇脏,其性清宣肃降,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邪侵于肺,肺气郁闭,肺失宣肃而发生风寒或风热咳嗽。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运化,痰湿内生,上贮于肺,肺失清肃以致痰湿咳嗽,痰湿郁久化热,或肺热较盛而致痰热咳嗽,咳嗽日久不愈,耗气伤阴,可转为气虚或阴虚咳嗽。因此,咳嗽的治疗主要体现在宣肺及肃肺两个方面。
辨证需要在辨病的前提下进行
临床上运用中医药治疗小儿咳嗽具有显著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针对长期不愈的慢性咳嗽具有明显的疗效。但是引起咳嗽的原因有很多,尤其是导致慢性咳嗽的原因极其复杂,尽管中医药最显著的特点是辨证论治,但是在不能明确病因的情况下进行单纯的辨证论治,往往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所以,在小儿咳嗽的治疗中应该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首先重视辨病,即从西医学的角度明确引起小儿咳嗽的原因,再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加减用药治疗。如此才能更加广泛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取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引起的慢性咳嗽需要治疗原发疾病,常用利咽、通鼻窍的药物。如表现为痰热壅肺,上攻咽喉,可以清肺利咽,药用清肺利咽汤加减;表现为痰阻肺窍,鼻窍不利,可以宣肺通窍,药用宣肺通窍汤加减。
咳嗽变异型哮喘 急性期多因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而成,治疗宜疏风宣肺、降气缓急,药用麻黄、杏仁、苍耳草、紫菀、款冬花、炙枇杷叶、地龙、蝉衣、僵蚕、苏叶、钩藤等。慢性缓解期多宜益气固表,补益脾肾,药用黄芪、白术、防风、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法半夏、紫石英、紫河车等益肺健脾补肾之品。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胃病日久,土壅木郁,肝气横逆,肝胃气机升降失司,逆横侮胃,肺失清肃而致咳嗽,治疗以抑肝清热,降逆和胃为主,可以用左金丸合旋覆代赭汤清肝泻火,降逆和胃,并酌加煅瓦楞子、乌贼骨、白芍、法半夏、橘皮等以抑酸和胃、降逆止咳。
总之,中医治疗咳嗽可以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注重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合理用药,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弥补了西药治疗的不足。
咳嗽的治疗重在辨证
风寒咳嗽
证候 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金沸草散加减。金沸草10g,前胡10g,荆芥10g,细辛3g,生姜6g,法半夏10g,杏仁10g,桔梗6g,枇杷叶10g。
风热咳嗽
证候 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咳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 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加减。桑叶10g,菊花10g,薄荷6g,连翘10g,大青叶10g,杏仁10g,桔梗6g,芦根10g,甘草3g。
痰热咳嗽
证候 咳嗽痰多,色黄黏稠,难以咳出,甚则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治法 清肺化痰止咳。
方药 清金化痰汤加减。桑白皮10g,前胡10g,款冬花10g,黄芩10g,栀子6g,鱼腥草g,桔梗6g,浙贝母10g,橘红10g,麦冬10g,甘草3g。
痰湿咳嗽
证候 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喉间痰声漉漉,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治法 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 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炙麻黄10g,杏仁10g,白前10g,陈皮10g,莱菔子10g,白芥10g,半夏10g,茯苓10g,甘草3g。
气虚咳嗽
证候 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寒,舌淡嫩,边有齿痕,脉细无力。
治法 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方药 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半夏10g,黄精10g,川贝母10g,百部10g,炙紫菀10g,甘草3g。
阴虚咳嗽
证候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不易咳出,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减。南沙参10g,麦门冬10g,生地10g,玉竹10g,天花粉10g,甘草3g,桑白皮10g,炙冬花10g,炙枇杷叶10g。
作者:医院儿科 任现志
排版:刘清华
村医之家南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消除皮肤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