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说说五官里面的“口”、“目”、“耳”如何保健。
1
口
口是在面部位居最下的器官,是饮食、语言出入的门户。
它和舌是区别饮食的美恶和能食与否的关卡,经过鉴别,牙齿才继续加工磨碎,唾液腺才加快分泌,帮助滑送与消化。
牙的咀嚼,与消化有很大关系,当然腮腺和舌下腺体的分泌物,都是对消化起很大作用的。
养生家在口、唇、齿、舌方面,也有一套运动方法。
如口的张阖:上腭不动,下腭动,练颊车穴,促进血液流通;
齿的叩动:空嚼动作;
咬紧:道家认为,男子解小便时咬紧牙关有健齿益肾的作用;
舌的抵上腭和抵门齿:口干时作此动作很快就能分泌唾液;
颊的鼓气与内缩:增加唾液分泌。
这些配合着呼吸,与身体其它运动同时进行,对于健齿和健身,均有裨益。
相反,有了较严重的疾病,也会在这些方面有所表现。
如缀口(小儿破伤风、脑膜炎时口部表现),张口(咀合不起,反映脑子有病),口歪(面神经麻痹),弄舌(小儿高烧,侵犯到神经系统),舒舌(一会伸出一下又缩回去,小儿有消化道疾病),吐舌(舔咀,口腔干燥),舌卷(舌伸不直,指急性传染病到了危险期)等等。
咽与喉,是消化呼吸两道的上口。
咽主管吞咽,喉主管呼吸,还有语言,经过咽部与口、舌、腭、唇、齿的配合动作,便能在发音,吐字方面,变化多端。
除了上述的饮食呼吸动作而外,养生家和有关职业家(如戏曲家、歌唱家),往往采取一些锻炼办法,以增进健康,练习特殊技能。
如歌唱家的练声,是咽喉两部的运动,咽津往往配合着全身的轻微动作,配合着玉液、金津两穴分泌唾液,配合着微呼吸而进行。
练声,则是声带喉头的运动锻炼,又往往配合着咽、腭、舌、齿、唇,同时进行的。
当然,重点是在于喉头,举例说,从事昆曲、京剧的演员,每在晨作“鸡”、“鸭”、“鹅”的发声。
所谓“鸡”、“鸭”、“鹅”,即是“咿”、“啊”、“哦”的谐音。
“咿”是声带出声,口微张,舌微缩的动作。“啊”也是声带出声,但为张口。“哦”也是声带出声,与“啊”不同,是嘬口,这是声带与喉头的运动锻炼。
中医喉科,在急性喉炎后或慢性喉炎的过程中,也采取这一方法来恢复功能,往往是一面声休,一面又使其作微声锻炼,效果很好。
有关这类动作,还有许多,总之,虽微小如咽喉,在中国古法上,也有运动。
2
目
我国古代由于人们对于目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所以对于保护眼睛,训练眼睛有许多好办法。
保护眼睛和保护视力,在养生学方面,称之为养目。
少消耗视力,是一个方面,锻炼视力,是另一个方面,前者俗说是闭目养神,内行话又叫做收视反听。总的说,是少消耗而已。
锻炼则不同,如清晨看远山,数树木,看屋数瓦,聚光观察细微的东西等等。也有把养目与锻炼结合在一道的。
在我的家乡扬州,老年无事的人,往往都要养几盆蒲草,清晨,用竹剪修其枯尖,这是养目练目的良好方法。
因为绿色对目是有益的,鉴别绿与枯,修去其枯而保存其绿,就是练视力,真可说是一举两得。
这和蒙古草原上,老年人清晨远望草地,有相同的意义。据卫生学家研究,蒙古晨看草地的老人,其视力都能保持得很好。
其次要谈谈眼的运动,这也包括两个方面,有自动运动,有他动运动,后者,如保健按摩、健眼操等。
前者可谈的就比较多,主要是转动眼球,也就是眼球与眼肌的运动锻炼。
上举的数瓦,也很有意义,如从左向右数,再从右向左数,从上向下数,再从下向上数,这实际上是对瞳孔、眼球以及眼球周围的眼肌,作了综合的运动与锻炼。
还有训练夜视,是看星,对军事上的夜战,很有作用。
3
耳
耳是不能自动的,但也有人的耳翼能作轻微的活动,养生家每每鼓气,以使耳膜振动,鼓膜老是不动就老化了,听音就不灵了,耳膜鼓气,可保持听觉灵敏。
一如现代耳科常用的咽水、打气的方法,不过是不用器械,也不咽水,完全自动而已。
老年人练习登山,也是健身的一项好办法,往往在策杖上爬时,配合着“唉……猴……唉……猴”这两个音,一是张口,一是合口,能调节耳的鼓膜。正和飞机上升时嚼泡泡糖,有同样效果。
还有养生家捂着耳朵鸣天鼓(有清醒头脑作用)的动作,这也是与耳分不开的。
还有养生家有收视反听的功夫,功夫真正做进去的话,便可使“外境不入,内境不出”,这也是强健耳目的良好方法。不过,一般人是不能做到,不能做进去的。
中国以往的养生家,往往不把方法和原理轻易示人,而采取隐语,别名,像上举的“唉”、“猴”两字,是经过很长时间,人家才把真相告诉我的。
若干年前,有一老者,每天清影爬颐和园佛香阁。第一次问他,答复是打号子;第二次又问,他便开玩笑地说是“唉”着学猴子;第三次,他因我是耳科医生,又研究养生学,才把真相告诉我。
他发唉音是落左脚,发猴音是落右脚,两音以后是杖落地,这样的反复运行,据他说,尽管上了山顶,也不气喘,不心跳,不疲乏,不腿酸,因为爬山是下肢吃力的,这样便可把气提向上都来。
看来,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恕我又泄了一次秘密,以供大家参考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