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窍阴穴,左右各44穴。
循行
起于眼外角(瞳子),向上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风池穴),由颈侧,经肩,进入锁骨上窝。直行脉再走到腋下,沿胸腹侧面,在髋关节与眼外角支脉会合,然后沿下肢外侧中线下行。经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分支
一支从耳(风池穴)穿过耳中,经耳前到眼角外;一支从外眼角分出,下走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目眶下,下经颊车和颈部进入锁骨上窝,继续下行胸中,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肋到耻骨上缘阴毛边际(气冲穴),横入髋关节(环跳穴);一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1~2跖骨间到大拇指甲后(大敦穴),交与足厥阴肝经。
联系脏器:
胆、肝、膈、耳、眼、咽喉
《灵枢·经脉》: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
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
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
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
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瞳子髎、听会、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共44穴,左右合88穴。
寒热,口苦,胁痛,偏头痛,外眼角痛,颈及锁骨上窝肿痛,腋下淋巴结肿大,股、膝、小腿外侧疼痛及第四足趾运动障碍。
外经——偏头痛,颔痛,目痛,腋下肿,瘰疠,沿胸、胁、肋、髋、膝外侧、小腿外侧等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汗出振寒,疟疾。
内脏——胁下痛,口苦,嗳气,呕吐。
侧头、眼、耳、鼻、喉、胸胁等部位病症,肝胆、神经系统疾病,发热病,以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证。
本经穴位主治病证:
瞳子髎(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口、眼歪斜。
听会(足少阳胆经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上关(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歪斜,面痛,齿痛,惊痫,瘈。
率谷(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偏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目痛。
天冲(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颈项强痛。
浮白(足少阳胆经穴)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疠,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风池(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蹻脉、阳维脉交会穴)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肩井(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交会穴)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疠,难产,诸虚百损。
带脉(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带脉交会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腹痛。环跳(足少阳胆经穴)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痛,膝、踝肿痛不能转侧,脚气。
风市(足少阳胆经穴)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搔痒,脚气。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合穴;八会穴之筋会;胆之下合穴)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听会
定位
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艱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取穴
正坐或侧卧位;用手指置于耳屏下方,在下颌骨艱状突后缘按压有一浅四,张口时该四陷更明显处,即为本穴。
主治病症
①耳鸣、耳聋、賠耳等耳疾。
②齿痛、口眼歪斜、面痛。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中耳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配听宫、晴风主治耳鸣、耳聋。
率谷
定位
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取穴
正坐或侧卧位;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2横指(食指、中指并拢,以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二指宽度为1.5寸)处,即为本穴。
特定穴
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
主治病症
①偏头痛,炫晕;
②耳鸣、耳聋;
③小儿惊风。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结膜炎等。配听宫、翳风、中渚主治耳鸣、耳聋;配人中、曲池、太冲主治小儿惊风。
风池
定位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四陷处。
取穴
正坐或俯卧位;在后头骨下两茶大筋外缘有两凹陷;比四陷大致与耳垂齐平,用力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
特定穴
足少阳、阳练脉交会穴
主治病症
①头痛,炫晕,目赤肿痛、鼻渊、耳鸣等头面五官病证;
②中风、不寐、癫痴等神志病证:
③颈项强痛;
④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弱、癫痴、感冒、视神经萎缩、鼻炎、颈椎病等。配大栓、后溪主治颈顽强痛;配贖明、太阳、太冲主治目赤肿痛;配上天柱(天柱穴上5分)、足三里、三阴交对突眼症有一定疗效;艾灸风池穴对神经萎缩患者疗效较好。
肩井
定位
在质上,前直乳中,当大推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取穴
坐位,低头;确定后正中线:即在背部中央所作的垂直线;在后正中线上,可见颈背部交界处栓骨上有一高突;这一高突能随颈部左右摆动而转动即是第7颈梅棘突,该棘突下有一四陷即为大椎穴;大推与质部最高点连线中点,前对乳中即为本穴。
特定穴
手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交会穴
主治病症
①肩背痹痛、上肢不颈项强痛等肩颈上肢部病证;
②康病;
③乳痛、乳汁不下;
④难产,強衣不下。
经验应用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质颈部软组织疾患、乳腺炎等。配肩偶、天宗主治肩背痹痛;配乳根、少泽主治乳汁不足、乳痛。
②《马氏温灸法》:配灸足三里能使腹中逆气下行并使大便通畅。
环跳
定位
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题管裂孔连线的外与中1/3交点处。
取穴
侧卧屈股;以拇指关节横纹按在股骨大转子头上;拇指指向脊柱,拇指尖所指的四陷处,即为本穴。
特定穴
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
主治病症
腰胯疼痛、下肢痿痹等腰腿病证。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痰、要紙覽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忠等。配殷门、阳陵泉、委中、昆仑主治下肢痹痛;配风池、曲池主治风疹。
风市
定位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国横纹上7寸。
取穴
直立,两手自然下垂;掌心贴于大腿,中指尖到达的地方,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
主治病症
①下肢。痹;
②遍身瘙痒,脚气;
③头痛,眩晕,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后遗症。
经验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悖麻疹等。配阳陵泉、悬钟主治下肢。痹;配风池、曲池、血海主治风疹。
阳陵泉
定位
在小腿外侧,当胜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取穴
坐位,屈滕成90度,滕关节下方,胜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有一四陷,为取穴部位。
坐位,屈膝成90度;在小腿部,滕关节外下方,可见一明显凸起(購骨小头);在该凸起前方可触及一四陷,即为本穴。
特定穴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主治病症
①黄痘、口苦、k逆、呕吐、胁肋疼痛等肝胆病证;
②下肢1痹、体骸肿痛等下肢、滕天节疾患;
③负痛;
④高血压。
经验应用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肝痛、下肢瘫痪、滕关病
良炎、肋间神经痛、小儿舞
蹈胆疾胆沟主治胁助痛:配日月主治
囊炎:配环跳、委中、悬钟等主治下肢痹。据报道艾灸阳陵泉可使胆囊收缩,总管规律性收缩,能促进胆汁分泌,对奥狄括约肌有明显的解控作用。
②《马氏温灸法》:感冒,高血压。
文字/王悦
图片/王悦
编辑/李瑞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