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是由各种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一组有传染性的危害人群健康的严重疾病。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一定的规律性,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
传染源包括患传染病的病人、患传染病的动物和带菌者。病原体在传染体内生存、繁殖、排出,成为传播疾病的危险之源。
传播途径就是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常见传播方式有(1)呼吸道传播即经空气、飞沫等传播,如麻疹、百日咳、结核等。(2)消化道传播即经水、食物、餐具等传播,如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3)血液传播即使用污染注射器、血制品等,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4)直接接触传播,如性病等。(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如流行性乙脑等。(6)经土壤传播,如破伤风等。(7)垂直传播即孕妇将病原体传给胎儿,也称母婴传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1、不同的传染病其传染方式不尽相同。应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以达到阻止传染病蔓延流行的目的。
2、对传染病患者的排泄物、居室及生活物品,应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杀灭可能存在于环境的病原体。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害虫。消灭中间宿主,切断以昆虫、动物为媒体的传播途径。
4、加强食品卫生的管理,防止肠道传染病流行。集体儿童食堂应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防止水源、食具、食品污染。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切断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5、呼吸道传染病借空气、尘埃、飞沫传播病菌。应保持幼儿活动室、寝室内的空气清洁卫生。必要时,应对儿童活动场所进行空气消毒。传染病流行季节,教育儿童不要到公共场所。
常见儿童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1、病毒性肝炎
潜伏期:14~42天
主要症状、体征及流行特点:病毒性肝炎目前有5种,各型患者及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甲型经口传播为主;乙型主要通过输血、注射感染;丙型亦为血液型肝炎;丁型经粪传染;戊型亦为粪、口传播或密切接触传染。临床表现为黄疸型或无黄疸型,均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不适,肝功能异常为主要症状体征,甲型肝炎黄疸型多见。
2、细菌性痢疾
潜伏期:1~7天
检疫时间:7天
主要症状、体征及流行特点:多发于夏秋季,急慢性病人或带菌者为传染源。被污染的食物、瓜果、水源、手经口传染,儿童均易感。临床分为轻型(非典型)、普通型(典型)和中毒型。一般以低热、腹痛、呕吐、先急后重,脓血便为主要症状,中毒型痢疾可出现高热、抽搐、中毒性休克。
3、麻疹
潜伏期:10~18天
主要症状、休征及流行特点:患儿为主要传染源。卡他期传染性最强,通过飞沫空气传染,愈合获永久性免疫。临床分前驱期、发疹期和恢复期。前期卡它症状重,高烧3~4天后出疹。依耳后—胸—背—腹—四肢的顺序3~5天出齐。为暗红色斑丘疹,疹间见正常皮肤,疹退后有脱屑及色素沉着,口腔内可见“麻疹粘膜斑”,浅表淋巴结肿大。
4、水痘
潜伏期:13~24天
主要症状、体征及流行特点:患儿为传染源。飞沫传播。发病起至疹后7天均有传染性。全身症状轻,不发热或中低热,初起为小丘疹—水疱—结痂,皮疹分批陆续出现,躯干多于四肢,愈后不留疤痕。
5、流行性腮腺炎
潜伏期:14~21天
主要症状、体征及流行特点: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冬春二季多见。
发病前6天至腮腺消肿为止均有传染性。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极易在幼儿园流行。大多无症状,以发热、腮腺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先见于一侧腮腺肿大,继而波及另一侧。腮腺肿块以耳垂为中心,下颌骺沟消失。肿胀处皮肤不红,有触痛,腮腺管红肿。整个病程7~12天。部分患儿可有舌下腺肿,颌下腺肿而无腮腺肿,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等,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处理。
6、风疹
潜伏期:14~21天
主要症状、体征及流行特点:风疹多发于冬春季,6月—6岁儿童易感。一般症状轻微,开始有发热等上感症状,一天内疹出齐。面部躯干部多,四肢少。皮疹特点为淡红色、细小、均匀的丘疹。耳后、枕后淋巴红肿大,持续2~7天后消退。疹出后第二天开始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痊愈可终身免疫。
7、猩红热
潜伏期:1~7天
主要症状、体征及流行特点: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全身症状重,体温高达39-40℃,咽痛,咽及扁桃体充血,杨梅舌,颈颌下淋巴结肿大。发热半天或两天后出诊,沿耳后—颈部—躯干—四肢,24小时遍及全身。出疹特点为弥漫性针尖大小猩红色密集小丘疹,全身皮肤潮红,压之退色。可见“环口苍白圈”,“帕氏线”,“掌印”等体征。1周后疹退,脱皮,无色素沉着。
8、百日咳
潜伏期:7~14天
主要症状、体征及流行特点:患儿为主要传染源,经咳嗽飞沫传染。5岁以下儿童易感,病愈可获终身免疫。起病初为上感症状。渐上感症状减弱而咳嗽日趋加重,呈日轻夜重特点。1~2周后进入阵发性痉咳期,出现典型“鸡鸣样”痉挛性咳嗽。阵咳未伴有呕吐。发作时患儿痛苦异常,发作停止后又嬉戏如常。痉咳症状重而肺部体征少。
9、流行性乙脑炎
潜伏期:4~14天
主要症状、体重及流行特点:本病是以昆虫为媒介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人和猪。本病好发于7~8~9月蚊子活动的季节。3—7岁儿童发病率高。起病急,高烧、头痛、嗜眠,呕吐,很快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患儿抽搐昏迷,出现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进而发生呼吸循环衰竭。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脑脊液异常。
10、流行性感冒
潜伏期:1~3日
传染源是流感患者。流感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的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春季节,南方四季都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夏季和冬季。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11、手足口病
潜伏期:2-7天
主要症状:急性起病、发热,一般患儿可患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手掌或脚掌出现疱疹,口腔内出现疱疹。
手足口病疱疹的“三个四”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
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15字防病口诀
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