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中医高手绝学请戳蓝色字体??
小二导读
鼻子,这个脸平面上最高瞻远瞩的器官,它是肺脏的窗口,直接影响身体的气量,而这气量除了对健康产生影响之外,对于人生格局,是不是也有相应的影响呢?继续来倾听田原老师和民间中医陈胜征的对话吧。
田原笔记
眼睛,是一张脸上熠熠生辉的焦点。但在它的光辉之外,鼻子才是中央之主。在中华易文化中,鼻为五岳之尊。古书上有过这样一句话: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三寸之鼻。
而在古中医的面诊中,鼻子至关重要。因为鼻子对应着人体脾胃和肠道等消化系统,重要的还有肺“金”,这个接纳天地清气的呼吸系统。
消化、吸收、排出,这个过程正常,就保障了全身的健康;肺气足的人,体内气血充足,这样的人,做事踏踏实实,有一种无坚不摧的韧劲。这是鼻为五岳之尊,并有“面王”之称的道理所在。
人有禀赋,一母生九子,九子有不同。先天禀赋有强有弱,而认清这些,才是为自己而努力。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对自己而言,知心意知身体,从容面对人生。
鼻子反映你的脾胃和肠道
田:观察一下古今中外的圣贤伟人,他们不仅具有过人的才智,而且鼻子很“伟岸”。这说明他们的先天禀赋有过人之处?从鼻子全息到身体健康、人生格局有什么联系呢?
陈:鼻子“五岳之尊”的名号不是虚受的,它的高低阔窄,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这个“格局”,可以说是您一生所呈现出来的场面,也可以说是分量,身体的基底。说先天禀赋也可以啊!
一张脸上有五岳,周围的四岳都要向鼻子看齐,鼻子立得壮不壮,说明这个中心可不可靠,有没有巍然气势,能不能从容指挥,调度有节。而这两个鼻孔,密切对应肺脏。这也是五脏中“肺为相傅”的外在基础。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整个调度、呼吸、节奏都来自于肺的一呼一吸,一顿一挫,一抑一扬。
一个鼻子壮阔的人,是“五岳有主”,肺气足,因此他们的人生,也会较为壮阔。这鼻子全息到身体健康、人生场面有什么联系呢?就在于一个通气量上。鼻子宽大,两侧通气道就宽阔,好比两条有多车道的高速公路,它的“气象”是乡间小路无法相比的。这样的通气量,给身体提供了足够的氧气,这是西方的说法。而《黄帝内经》中说:“天食人以五气。”这里所说的“天气”,也因鼻子而得到源源不绝地出入,给予了身体富足的供养。
在这种“气象磅礴”的平台上,一个人的身体、精力、智慧……都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繁盛状态。
田:原来可以这样理解。在生活中,孩子出生了,大家都希望他有一个高鼻梁,虽然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原因,但里边的内涵是很深的。
鼻梁,也就是鼻根,在中医里也称为“山根”。古人又把它叫做“疾厄宫”。什么意思?
陈:疾,“疒”字框加一个“矢”。“疒”是外来的伤害。“矢”是什么?是箭,形容疾来得像射出的箭一样,其毒可加害于人。
厄是什么?古代的“厄”字,外边有“厂”包着,里边是一个被压迫变弯的竹节,寄意人得了疾厄,其体内也呈现出伸舒受挫的状态。宫呢?古代指的是宫殿,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而我们身体的“疾厄宫”呢?就是疾病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说,山根这儿,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疾病状态。
山根黄,体内有湿痛
田:这些天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有些人山根部位发黄,与我们正常皮肤的黄色不同,黄中带有一些晦暗,好似乌云笼罩。有些人的山根则隐隐发青,似乎小孩子更容易出现。
陈:中停,也就是从鼻子挺起的部位开始。整个鼻子,也就是中停的位置,对应的是您体内的消化系统。如果脾、胃、小肠出了问题,都可以从鼻子及其两侧的“表现”看出来。有什么肠胃不适,像肠胃感冒、胃肠炎之类的疾病,就看这个人的鼻子及鼻翼旁侧沟。
黄,是我们体内有湿的表现。这种湿是怎么来的呢?过食生冷甜滞。吃了生冷水果、冰箱里边冰冻的东西,或是一些甜腻的食品,吃得多了。也有人由于生活习惯导致了消化、吸收运化失常,体内处理不了那么多,就成为湿,聚在了体内,排不出去。
我们一直在强调湿邪,切切不可大意。这种湿邪留在了体内,最容易伤的就是我们的脾胃,湿邪困脾,把脾胃这个消化系统给困住了,脾胃与山根相通,就表现在了山根的位置,出现了黄暗这种湿的颜色。
田:这种情况,似乎最容易出现在婴儿的身上。婴儿一个劲地哭,从早哭到晚,好像都不停歇,显得非常烦躁,还直冒冷汗。看他山根的地方,常常是又青又黄。爸爸妈妈们拿孩子也没办法,又哄又骗,可孩子就是怎么也不肯入睡,也不肯吃东西。他又不会说话,就只是哭。
陈:在中医里,青是肝的颜色,您看那些肝病的患者,脸色往往是发青的。人着急的时候也是啊,一下子脸就铁青了,这种现象叫做“肝气横逆”或者“肝风内动”。从肝的地方刮起了一阵大风,这阵肝风最容易吹到脾的位置,肝脾就不和了,它们就开始打架,于是就在山根的部位显现出了又青又黄的颜色。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起因往往可能非常简单,母亲吃错了东西,吃多了前面说的生、冷、甜、腻的东西,这些不好的东西分泌到了奶中,婴儿吃了肚子难受,就哭个不停,或者受到了惊吓,他也哭。还有一种情况可能就比较危险了,剪脐带的时候没剪好,破伤风了,也会出现这种又哭又闹的情况,父母亲们就得看看婴儿的脐带了,看看脐带是不是愈合好了。
如果在时间上有个特点,婴儿经常一到晚上7~9点就开始哭,难于入睡,那一定是第一种情况,妈妈吃错了东西,影响到了孩子。母亲在饮食上就得注意了,少吃生、冷、甜、滞的食品。
田:因母亲吃了生、冷、甜、滞的东西,伤了婴儿的脾胃?
陈:对,这就是喂母乳引起的小儿惊风,这种情况婴儿应该速服“小儿奇应丸”。在这里我给母亲们一个参考方:
前胡8~12g,陈皮6~8g,防风8~12g,姜竹茹6~8g
白术12~15g,茯苓10~12g,白芍10~15g,桂枝8~12g
钩藤10~12g,柴胡8~12g,益母草12~15g,牡蛎15~20g
母亲血虚,出现便秘的话,加大黄8~12g、当归12~20g
母亲因为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而出现了胃肠运化停滞,腹胀的。可以适当加香附8~12g、砂仁8~10g,或加白蔻仁8~10g;母亲如果产后恶露淋沥不净,考虑加大黄8~12g、全当归15~30g、赤芍10~15g、牛膝10~12g、蒲黄8~10g、田七8~10g。
如果是婴儿受到惊吓引起的小儿惊风,婴儿就应该快速服下“八宝惊风散”或“琥珀朱砂散”。
田:好,替妈妈读者谢过了。同时也请年轻的妈妈们注意一下,认真分析孩子的哭闹,不要随便给孩子吃药。
鼻头赤晦,脾脏大肠有瘀毒
陈:往下来,这个准头,也就是我们鼻尖的部位,是严格对应脾脏的。如果准头青晦,用手背触一下,温度偏凉,说明身体多处于脾虚阳不振、尿浊,土受侮的状态,严重的时候,西医多诊断为尿毒危重症。
田:准头发青的人倒不常见,准头红红的人经常有看见啊,好像民间有一个说法,管鼻尖发红的人叫“红鼻头”。据说也是“疑难杂症”。但有些人许多年“顶着”这个红红的鼻子,似乎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
陈:在临床上,我叫它准头显赤晦。晦,就好像被一层云雾笼罩着,不太透亮。痧点式,是有充血,赤是火的颜色,点点赤痧,对应血液偏稠滞,血中有浊毒。气血在鼻准头部位的循环交换长期受阻,浊毒在那里有滞聚,因此呈现出赤痧点堆聚。准头部位如果起蛛丝样的毛细血管,则说明这里动脉和静脉毛细血管伞端的对接交换已经出现了错位,原因是气郁血湿。
前面我们说过,脸上有四条江河,两眼睛、两耳朵、两鼻孔、一嘴巴,它们便是我们常说的七窍。鼻子是脸上的四条江河之一,人体内的津液会逆流而上,滋润着两个鼻孔。我们脸上的这些孔窍,身体用它们来感受外界——看、听、闻、品尝味道,更重要的是背后有“津液”的供养。这个津液从哪儿来?一定是我们的脾肠。
人物档案:
陈胜征,年10月,出生于广东兴宁,系炎黄的子孙、神农的传人。祖母李氏、母亲曾氏、外祖母张氏、王氏,血脉中流荡百家姓氏。自学中医、扶伤救死,已积累医案几十万份,医照几千张……研究中医药四十余年,将传统的中医望诊与中华易理、相理、命理相结合,具有极强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原创中医:《脸上的真相》
原创摄影:赵中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