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是宝宝自己的身体防御机制,它能帮助身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妈妈们都想增强宝宝的免疫力,但是下面的这些行为却会破坏宝宝的免疫力,妈妈们要注意咯~
营养不足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而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发挥作用需要多种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物质做为高耗能物质参与。如果营养不良,免疫能力下降就在所难免了。
建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宝宝的免疫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均衡营养的食物能够提供足量的优质蛋白、必须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素是宝宝免疫力形成和发挥作用的根本。一定要保证宝宝的食物均衡营养,多样化,防止养成挑食、偏食的坏习惯。
睡眠不足、质量不好
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方式,也是保持正常免疫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睡眠不好会减少体内负责对付病毒和肿瘤的T细胞数目,生病的机率也会随之增加。睡眠质量不好、睡眠时间不够的宝宝比睡眠好的宝宝更易生病,而生病后如果保持良好的睡眠还有助于康复。
建议:宝宝的睡眠时间需要有保证,虽然每个宝宝的睡眠时间长短会有不同,但大多数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除了睡眠时间,睡眠质量也很重要,要给宝宝创造一个有助于睡眠的环境。关于宝宝的睡眠可以查看《宝宝睡得好不好——是“睡渣”还是“睡霸”?这6个标准告诉你~》
过于干净
生活中的确需要讲究卫生。但如果宝宝成长的生活环境过于干净,宝宝接触不到各种微生物,就不能刺激身体产生抗体,反而会阻碍宝宝免疫力的形成。
建议:宝宝6个月后,开始逐渐建立自身免疫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外界的各种细菌、病毒和微生物的参与,才能刺激体内免疫细胞发挥作用,让免疫力得到锻炼,使宝宝不生病,也可以获得免疫力。
户外玩耍时,宝宝光脚玩,小手抓玩泥土、接触灰尘其实都是提升免疫力的过程。妈妈要保证宝宝玩泥巴后手洗干净,避免脏手抓东西吃进嘴。学会与微生物和谐相处,才能提升宝宝的免疫力。
运动不足或过度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适当的运动,能提升我们体内免疫细胞的活力。不过,运动过度对身体同样有害,因为过度运动会缩短杀伤病原体的白细胞的寿命,导致免疫力下降。
建议:宝宝的运动要根据年龄灵活安排。不会走路的小宝宝可以通过挥舞手臂、蹬腿、抬头、翻身、爬等方式锻炼身体。会走路的大宝宝则可在充满阳光和新鲜空气的户外和小伙伴一起玩耍。运动后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好,吃饭、睡觉都很正常,说明运动量合适;如果宝宝非常疲惫,没精神,食欲、睡眠也不好,说明运动量过大。
喜欢宅家里,缺乏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是提高呼吸道粘膜抗病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如今因为喜欢宅在家里的家长越来越多,导致宝宝也变成了宅宝宝。宝宝长时间呆在室内,不能享受到户外的阳光和清新空气,即使再小心呵护,一旦遭遇环境变化宅宝宝还是容易生病。
建议:只要天气情况允许,空气清新的日子,就应养成每天带宝宝去户外活动的习惯,不仅可促进骨骼发育,亲近大自然,提高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社交能力,还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特别是进入秋冬季节后,只要空气好,就应坚持每天带宝宝外出运动,让宝宝呼吸道适应逐渐降低的温度,提高对寒冷反应的灵敏度,抵抗力得到提高,更不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有些妈妈一见宝宝生病就想要通过吃药打针输液让宝宝赶快恢复,宝宝每次生病都这样的话,自身免疫系统没办法发挥作用,得不到锻炼,就易导致免疫力低下。
不该使用时使用,该使用时不足量或擅自停药,选择抗生素种类不合理等,都属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或滥用抗生素会导致体内大量的有益菌被灭杀,有害菌增多,身体的免疫力自然就会下降。
建议:只有化验结果显示疾病是细菌性感染引起,使用抗生素才对症有效。一旦医生认为需要使用抗生素,最好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保持药物在身体里的足够浓度,完成足够的疗程。避免看见一点效果就擅自停药,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反弹,还会造成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抗药性。
总之,妈妈对于抗生素的态度一定要理性!
情绪紧张,压力大
免疫力与人的情绪关系密切,紧张、焦虑、失落等消极情绪会导致宝宝的免疫力下降,而快乐、愉悦、放松的情绪可以让免疫力保持最佳状态。
建议:宝宝感知家人情绪变化的能力可能超过父母的想象,家庭和睦、被爱包围的宝宝情绪会很稳定,健康状况往往很好;如果家人之间关系紧张,经常争吵,那么宝宝也会常常焦虑不安,容易生病。所以家长要北京中科医院曝光白癫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