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的小儿脐风散如何摇身一变继续毒害婴儿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79964.html

有网友求助

一、何为脐风?

要讨论这“小儿脐风散”能不能喂宝宝的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中医指什么,当然这概念也是有一定演变:

脐风名出自魏晋时期的《针灸甲乙经.小儿杂病第十一》“小儿脐风,口不开,善惊,然谷主之。”当然,我们现在知道针灸对破伤风没卵用。

《诸病源候论.脐疮候》有推测:“初生断脐,洗浴不即试燥,湿气在脐中,因解脱遇风,风湿相搏,故脐疮久不瘥也。脐疮不瘥,风气入伤经脉,则变为痫也”。中医将一切生病现象纳入阴阳风邪这套体系,解释成湿气、风邪入侵,这类似说法一直持续到现代。

《小儿卫生总微论》提出:小儿脐风“亦如大人因破伤而感风”,同时认为断脐操作:“儿生下,须当以时断脐,若不以时断脐者,则令脐汁不干而生寒,为脐风之由。断脐之法,当隔单衣,以牙咬断之,将暖气连呵七遍,若用刀断之,须用剪刀,先纳怀中暖透,然后方用,不得便用冷刀,多致伤脐生病,宜切戒之。

《太平圣惠方.孩子要用药物》记载了“烙脐圆”、“封脐散”。如烙脐圆方,用“豆豉一分,黄蜡一分,麝香少许。同捣令烂,熟捻作饼子,断脐讫,安脐上,灸三壮、艾柱切小麦大,若不啼,灸至五七壮”。

薛已发明的烧灼断脐预防脐风的方法:“儿生下时,欲断脐带,必以蕲艾为燃,香油浸湿。重烧脐带至焦,方断。其束带需用软帛厚棉裹束,日间视之,勿令尿湿。此预防脐风乃第一要紧事”。

《医宗金鉴》:脐者小儿之根蒂也,名日神阙,穴近三阴,喜温恶凉,喜干恶湿,如断脐悉遵前法,脐风何自而起,惟不知慎重,以致水湿风冷之气人于脐中,儿必腹胀脐肿,日夜啼叫,此脐风将作也,须急用驱风散治之,若寒邪深入,已成脐风者,又当视其所兼之形证治之。抽搐不止者,风兼惊也,撮风散主之,若脐边青黑,口噤不开者,是为内抽不治,脐风见于一腊者,亦不治,一腊者七日也,儿生七日,血脉末凝,病已中藏,医之无益。

脐风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的“新生儿破伤风”,中国古人观察到断脐不当可能引起脐风,类似于成人破伤风;也发现不管是“四六风”或“七日风”,一旦出现病发症状则无可救治。古人发明很多方法及药品,有些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隔单衣用牙咬断、烧灼断脐;另一些象“剪刀纳怀中暖透”就没帮助。

二、小儿脐风散方剂溯源

脐风散追溯起来,应源于宋代所谓“儿科国医大师”钱乙的小红丸,其配方为现在中医界很喜欢胡吹“钱乙一味黄土救太子”,就算钱乙做过太医,当时神宗生有十四子,但仅有六子得以活至成年,这数据也足以证明当时医术是很低下的。

到了清代,小红丸(又名辰砂丸)的药方修补成了:全蝎(去毒洗净,一两)南星(一两)珍珠(一钱)朱砂(四钱五分)巴霜(二钱五分);可以说现在“卫生部部颁标准”的小儿脐风散用的配方就是沿用这清代小红丸配方的。

同仁堂同治年间小儿脐风散广告贴

给新生儿灌服这样的神药能对破伤风可防可治么?对照现代医学发现的破伤风病因及救治方法,可以肯定说,没有治疗意义,最多是那些有毒药材引起的毒性反应或可能有一定止痉效果,总的来说也只是听天由命,没现代医药的时候,破伤风发作后生存率极低。在古代,新生儿一周岁内夭折率很高,其中新生儿破伤风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新法接生及破伤风疫苗让新生儿告别“脐风”

当然,如果这世界只有中医,也许再过年,也还是这样车轱辘的用“湿气、风邪入侵引起脐风”来解释。

西方文艺复兴后,包括医学在内的科学得以快速发展。显微镜的发明使观察微生物成为可能,德国医学家尼可莱耶(Nicolaier)年发现破伤风梭菌,揭开了破伤风的秘密;再往后,医生们发现新生儿破伤风发病、产妇产褥热的原因是消毒不良导致感染;于是有了新法接生,其中要求接生工具、接生者双手、产妇的外阴部和婴儿的脐带严格消毒;现在的新生儿早就跟中医“闻风色变”的“脐风”告别;3月龄时还给新生儿接种破伤风疫苗(百白破);即使有偶发的破伤风病例,及早确诊也有成功率很高的救治方案。新法接生也基本消除了产妇产后的产褥热威胁。

四、小儿脐风散缘何摇身一变继续毒婴?

虽然“新生儿破伤风”或“脐风”早就不需要中药插手,但是小儿脐风散却没有死去,无良中药厂把“功能主治”修改为,然后继续生产、销售这种无用有害的垃药中成药,查阅中国药监数据库,共有16个批准文号。以下是一份同仁堂小儿脐风散的药品说明书:

小儿脐风散

全蝎、猪牙皂、大黄、当归、巴豆霜、硇砂、朱砂、牛黄。清热驱风,镇惊祛痰。用于初生小儿胎火内热引起的睡卧易惊,啼哭不安,身热面赤,咳嗽痰多,大便不通,惊风抽搐。口服。一次0.克尚不明确尚不明确本品含毒性药,按量服用,不宜多服。

因为此药方含朱砂、巴豆霜等毒性药材,按新规定是需要标示含有毒性药,朱砂、巴豆霜及其它几样药材的毒副作用简单罗列如下:

硫化汞,可在体内积蓄导致慢性汞中毒,损害肝、肾、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药典列为“大毒”品种,内服首先感口腔灼痛,咽喉肿痛,恶心、呕吐,腹绞痛,吐出血样物,大便水样,或米汤样并带血,里急后重,严重可死于呼吸循环衰竭。巴豆油对肾脏有刺激作用,可产生血尿、尿闭;有弱致癌性,并能增强某些致癌物质的致癌作用。含大黄素,具有肝毒性、肾毒性,能对肝脏、肾脏造成损害,会干扰胆红素代谢途径,致黄疸,结肠黑变,大肠腺瘤性息肉及结肠癌发生率增高其最常见的毒性作用是对皮肤和粘膜的刺激,作用迅猛,接触和误食后引起接触部位的红肿疼痛,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症状,如舌体肿大致使言语不清,喉头肿胀带来吞咽和呼吸困难。胃肠粘膜刺激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中毒可因窒息而死亡。天南星也有肾毒性。异质蛋白可能致敏,有肝肾毒性。

五、小结

“小儿脐风散”就是古时中医捣鼓出来想对付新生儿破伤风的中药,然而并无卵用。现代社会,新生儿破伤风问题已通过现代医学的新法接生、接种破伤风疫苗完全解决,即使有偶发的也有成功率很高的救治方案。这神叨叨的小儿脐风散本应合乎逻辑的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老中医、中药厂很没品的将说明书改为但胎火也不过是跟“风邪湿热”类似的巫术名词。“小儿脐风散”过去没用,现在没用,然而是却不是安全无害,其含有重金属朱砂、药典大毒品种巴豆霜等毒性药成分,不良反应会有过敏、腹泻等,长时间服用可能致重金属标中毒。一言敝之:药厂无良,药监尸位素餐,中医药文化洗脑害人,而婴儿之责任大概是何辜投胎于中医药大国之中医粉之家?

声明:版权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ewellerypower.net/zlff/202107/81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