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疫病科普系列之一
感染性腹泻
建国前,天花、麻疹、破伤风、沙眼、疥疮等儿童疫病普遍流行,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天花已被消灭,重症麻疹、脑炎、沙眼等也基本被控制,破伤风、疥疮现也少见,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如感染性腹泻、猩红热、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虽重者为少数,但因其传播性强,流行范围广,小儿普遍易感,严重危害小儿的健康。疫病重在防患于未然,祖国医学历来很重视治未病,中医关于疫病防治方面更是蕴藏者巨大的宝库,在儿童疫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接下来我们将会对中医治疗这些常见疫病的知识进行一系列的科普讲解,以期望使更多家长们学习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及家庭护理常识,使孩子们远离疫病,茁壮成长。
一、疾病介绍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指病程在2周以内,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尤易发病,6个月到5岁小儿发病率较高。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发生的原因以感受风寒、暑、热又夹湿邪,或饮食不节制或进食不新鲜、不清洁或变质食品,或平素脾胃虚弱等,导致饮食入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合污而下,成泄泻。本病隶属于中医小儿疫病的范畴。
二、临床表现
1、轻度腹泻
大便次数多,持续约3-5天,每次量少,大便稀薄或带水、奶瓣等,可无发热,多数几天内可痊愈。
2、中重度腹泻
大便稀薄、次数明显增多,每日甚至可以达到十余次以上,呈蛋黄汤或稀水样,可夹带少许粘液或脓血,此时宝宝常伴脱水表现,如精神差,囟门、眼眶凹陷,口唇干燥、皮肤弹性差,尿少泪少,甚至出现四肢冰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休克或肢体惊厥抽搐等严重表现。
三、中医治疗
中医疗法包括中药汤剂内服,中药穴位贴敷、饮食疗法及小儿推拿治疗等。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为健脾化湿,辨证施治,实证以驱邪为主,虚证以扶正为主。
小儿推拿治疗
中医疗法包括中药汤剂内服,中药穴位贴敷、饮食疗法及小儿推拿治疗等。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为健脾化湿,辨证施治,实证以驱邪为主,虚证以扶正为主。
饮食疗法
腹泻前为母乳喂养的宝宝,即使腹泻,也应该继续吃母乳。患病期间,只要没有剧烈呕吐,大多不用禁食。对剧烈呕吐的宝宝则可适当减少喂养次数,喂食口服补液盐以减轻胃肠负担。恢复期,可喂饮米汤或稀释的牛奶,开始恢复正常进食时要注意先从流质至半流质,再到软饭的逐渐过渡。
四、饮食汤方推介
(1)扁豆苡仁粥
用料:炒扁豆30g,生薏苡仁30g,莲子肉20g,大米50g。
制法:以上四味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煲粥。
功效:清热祛湿,健脾止泻。
适应症:湿热泻小儿。
(2)陈皮炒米粥
用料:陈皮5g,大米30g。
制法:大米洗净,慢火炒至金黄,与陈皮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煲粥,粥成后加少许盐或红糖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温中和胃。
适应症:脾胃虚弱的小儿。
五、预防调护
1.消毒隔离
家长护理宝宝前后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每次便后要为宝宝清洗臀部,再涂护臀膏,以防被粪便、尿液浸渍出现“红屁股”。同时做好消毒,宝宝用过的所有物品都应彻底进行清洗,可耐高温的物品要进行高温消毒处理。
2.预防脱水
要注意少量多次的给宝宝喂水,防止脱水及水电解质紊乱。被诊断为轻中度脱水的患儿,一般可予口服补液盐口服,重度脱水或不能口服补液盐的宝宝要及时就医,必要时静脉补液治疗。
3.腹部护理
可适当增加衣着,或用肚兜等围住宝宝肚子。也可用选用中药药贴等辨证选穴进行贴敷治疗,帮助缓解因腹泻引起的腹部不适。
4.接种疫苗
建议每年7-9月份,即秋季腹泻流行季节来临之前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减少因此病毒感染所致的感染性腹泻发生的几率,不过需要提醒一点的是,这个疫苗并不是终身疫苗,接种后并不能终生免疫。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文编辑:朱丽臻黄粤玲
责任编辑:石艳红李少芳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