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众说:自己是在看过舌尖系列后才知道为什么功夫菜价格昂贵,因为确实花了太多功夫,而这无价的倾注理应通过高额钞票予以回赠。
这话质朴却精道,因此收获众多认同,但与之相伴,更多观众也表示:从舌尖1到3,这样的体味却越来越少。
第一宗罪:美食虽然惊艳但却太过稀缺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饮食文化也源远流长,这也正是舌尖系列的立足之本,这点也在《舌尖3》中得以传承。
在河南三门峡,观众目睹了薛师傅如何在七孔穿山灶上同时烹调七道菜。
根据离灶源的远近,将对火候需求各异的七道菜依次置于七口灶眼上。七道热菜再配以三道凉菜,便构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十碗席。
还有在粤点泰斗的讲述中,我们得以了解:粤式点心如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西并举、南北结合,这其中所蕴含的大家风度与文化内涵深刻而隽永。
以及带有神秘东方气质的贴灶神与祭坛神,让年轻一代感到新奇之余,也对历史中作为文明发祥地的祖国有了更多具象感知。
此外,乍看是普通水果,
实则是高级面果儿得巧夺天工;
不忍张口的重阳糕,
好吃更好看的动植物蒸包,
图一以及美妙绝伦的四季拼盘:
春兰夏荷秋菊冬梅
也就不难理解,观众为何会对《舌尖3》怀有无限期待,因为美食这种普罗大众的切入本就自带流量,只要你真能挖掘出奇珍异宝,节目得风生水起指日可待。
然而,惊艳却是因为稀缺,在《舌尖3》接近分钟的成片里,这样得惊鸿一瞥实在屈指可数。
第二宗罪:脱离食物本身是《舌尖3》走下神坛的罪魁祸首
而造成这一后果的根本原因恰是《舌尖3》脱离食物本身的失败定位。你既然叫“舌尖上的中国”,就得从舌尖入手。但是观众的观感却大多是:好好给我做顿饭,让我流点口水就这么难吗,或者吃不着也就算了,还不让我好好看,更有甚者,说好舌尖上的中国,菜呢?
在本季第一集中,有些观众一度放弃观摩,只屏心静气四下寻觅,试图找出一道心向往之的菜肴。
即使在主打美食的第二集,只稀豆粉一点的叙述时常就够第一季任何一集中的小吃一条街了。
第三集更被称为“朱子家训视觉版”,“钟师傅虽然腿脚不如少年们利落,但他必须走在最前面,这就是礼节”之类说辞不绝于耳。之后弟子们更是人手一本《民间应酬汇编》齐声诵读,不用说,汉服得粉墨登场也必不可少,由此知礼明义的村风推至高潮,而观众的热忱却降至冰点。
而第七集又开始对二十四节气歌进行注解,第八集单就一个祭祖话题就霸屏半集。
《舌尖3》的豆瓣评分低至4.1,主创团队所声称的创新最终转化为观众口中得妄为。
而《舌尖1》的评分为何能高达9.3,因为它总是从食物入题,再努力呈现其背后的故事,辅以人文知识普及与当地风土人情,而《舌尖3》要么做美食PPT放映,要么在其中以《感动中国》为底色,事无巨细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有业内人士分析:《舌尖3》1.18亿的冠名费以及诸多嫌疑颇重的植入性广告,让它失去了自由驰骋的舞台,被资本绑架的第三季因此变得意志消沉,甘愿得过且过。
第三宗罪:糟点颇多,与前季重复更是让网友诟病
而《舌尖3》里的常识性错误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话题狂潮。
有西安本地人表示:《舌尖3》中所流连的回民街,当地人几乎从不涉足,而最好的水盆羊肉其实出自蒲城,至于三片肉是水盆羊肉的最佳配比更让陕西人哑然失笑。
还有麻辣烫店里那名自称做过医生的女婿,在节目里谈及:刚接手生意时,曾有一个月因切菜频繁伤到手而打过十几次破伤风抗毒素,有医学生随即出来辟谣:抗毒素药效为一周,所以一个月最多需要打四次,不知道这位女婿以前是否是兽医。
《舌尖3》凸显药膳的第四集里说鱼腥草能补养身体,但有中医药学家指出:鱼腥草中所含的马兜铃内酰胺会导致肾脏纤维化,甚至会引发尿路上皮癌。
还有这集中女儿为父亲煲高汤的情节,同样受到相关科学人士诟病:鸡肉属于高嘌呤食物,煲出的汤汁只会加重老人病情。
此外,系列节目最忌重复,前两季已经涉足的的泡菜、稻花鱼、盆菜,在《舌尖3》里再次悉数亮相。
中国八大菜系品类繁多,各地小吃不计其数,创意餐厅以及“妈妈菜”更是不胜枚举,美食达人的菜谱也在日新月异,为什么宁愿原踏步却不肯向前一跃呢!
第四五宗罪:剪辑堪比车祸现场;旁白更被视为拉低央视水准
《舌尖3》也完美诠释了何为“意识流”式叙事手法,成功让观众分分钟跳戏。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此系列堪称车祸现场的剪辑以及拉低央视水准的旁白。
前刻还是历经三万六千次捶打的章丘铁锅,忽然一把菜刀横空出世,在狂晒中国厨师的刀工后,开始叙述一把菜刀的前世今生。这其中还充斥有经典旁白:中国菜刀就是为中国菜专门形成的。其实,人家西方刀叉也不是为遥远的东方预备的。
还有第二集中那位年轻时远赴菲律宾创业的洪先生,他的出场只为吃一碗面线糊。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第五集中,这厢还在烹饪纳西美食江边辣,那厮已经“弹起了冬不拉”,紧随其后又穿越到了天津。
这些都使本就支离破碎的叙事变得更加七零八落。
舌尖1、2的最大亮点是它打破了地域限制与时空阻隔,将各地美食一网打尽。
在跟随剧组走南闯北的过程中,还能捕捉幽默的生活智慧,继而在其中感知人性至善,也发现民族之美。
但《舌尖3》却丧失了此系列的这一最大精髓与初衷。
而打造经典系列,势必需要过人的造诣与匠人的精神,讲好故事,把控节奏,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每一帧画面都力求深思熟虑,唯有如此,创作者才能获得巨大满足,观众也能心悦诚服,而该系列也才会在保值中不断升值。
文
浮光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