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年人都受困于睡眠障碍,他们由于工作压力大,内分泌紊乱,往往要躺在床上几个小时才能入睡,或者是很早就醒来,再也睡不着。其实,睡眠障碍不只是成年人的“专利”,同样也会发生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睡眠障碍和成年人的睡眠障碍有区别,这主要表现为睡眠不安,梦魇,夜惊,梦游等。
足够的睡眠和良好的睡眠习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利。心理学家在临床中发现,很多孩子之所以长得慢,肥胖,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成绩差,这一系列问题都与睡眠有关。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一个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在八个小时左右,孩子的睡眠时间应该长一些。孩子的脑细胞正处于发育成熟过程中,而孩子体格生长所需的生长激素,只有在睡眠状态下才能被高水平分泌。此期间,充足的睡眠是脑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保证,高质量的睡眠不但有助于孩子体格的生长,更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
睡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如此的重要,但是很多父母去间接“扼杀”了孩子的睡眠。当孩子说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的时候,父母很容易这么想:孩子胆子太小了,应该让他独自睡,以培养他独立和勇敢的精神。他们会认为,他们那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客服怕黑和一个人不敢睡觉的恐惧感。但父母不知道,这只是表面现象,他们没有去发掘深层次的原因。
一般来说,恐惧都有其“源代码”,比如社交恐惧源于自闭。孩子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其实是睡眠障碍。经常惊醒是孩子渴望开灯睡觉和有人陪伴睡觉的动因。设想这样的场景;孩子在深夜醒来,置身黑暗中,这是他不熟悉的环境,他是多么的害怕,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可是,他不敢跑到父母的房间,甚至不敢下床去开灯。处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会想,要是灯开着那该多好啊。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的问题,其实很重要,但父母往往会用“胆小”“要勇敢”来处理。这样就容易对深层次的原因视而不见,形成可怕的盲点。
另外,父母应该让孩子养成合理的睡眠作息习惯,并严格遵守这一作息时间表。一般来说,午休不宜超过45分钟,午休时间过长会影响孩子晚上的睡眠质量。孩子晚上睡觉的时候,卧房内应保持安静和舒适,里面最好不要摆放电脑,电视及电话等,这些会影响睡眠质量。晚上不要让孩子引用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不要让孩子将床作为活动的场所,如在床上玩耍,看书等,要确保床只是睡觉的地方。
心理学家就孩子的睡眠问题,列举了常见的和睡眠障碍相关的症状,希望父母给予重视。
打呼噜。孩子打呼噜是睡眠常见症状,可能是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鼻炎等导致的。在这类病例中,最小的孩子年龄只有8个月。打呼噜导致大脑缺少充足的氧气供应,影响大脑的发育,继而造成孩子白天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或烦躁不安等状况,最终导致其学习成绩落后,性格暴躁或抑郁等一系列问题。这时候家医院睡眠障碍门诊,通过睡眠监测等手段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适当的治疗。
尿床。很多孩子都有尿床的经历。孩子大了就不会尿床是错误的观点,孩子是否尿床取决于生理发育的成熟与否。作为父母来说,要帮助孩子保守这些“小秘密”。因为对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尿床会影响自尊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身体相应的神经系统成熟了,尿床就会自然消失。
梦魇。所有孩子都可能做噩梦,这个时候孩子会非常惊恐,父母应该尽快给予安慰。梦魇常常是情绪矛盾和斗争的反映。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梦魇,父母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
夜惊。夜惊是孩子睡眠中常见的现象。加拿大睡眠学会的报告指出,夜惊高发期在4~12岁。极度疲劳和睡眠剥夺都会引起夜惊。孩子可能会突然坐起来,磨牙,睁眼,也可能尖叫,惊恐,或者围着房子转圈,或者发疯似得想冲出房间。此时,父母最好不要把他叫醒,而应当温和的把他引到床上,重新睡下。这种情况下,尽快入睡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梦游。现在科学界对梦游还没有合理的解释。唯一让父母可以宽为的是,盟友的孩子一般没有情绪和心理问题。对于梦游的孩子,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防止孩子梦游的时候受伤。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会“闹觉”。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睡眠启动依赖”。对于父母而言,培养孩子自我入睡的能力非常重要,不能一闹就抱。父母可以尝试采取“消极应对法”,让孩子自己闹一会儿,孩子见父母没有答理,自然就会安静下来。这有助于孩子养成独立入睡的习惯。孩子半夜醒来,父母也不必过分紧张,如果孩子一哭就抱起来哄,这样也会让孩子产生越来越重的依赖性。此外,父母可以通过对睡眠环境的设置,来提高孩子的睡眠质量。
三思|趣味育儿第一视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