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针灸学派灸法传承大讲堂
愿景:秉承澄江针灸百年医脉,依托全球澄江针灸传人与学子,举办研讨、专访与论坛,传播质朴澄江针灸思想,鼓励东方学术,缅怀百年澄江。
使命:推广化脓灸疗法,培养使用化脓灸的家庭艾灸师,举办场化脓灸公益教学讲座。
价值观:觉醒(做一个先知先觉者)、回归(本心,初心,自然,祖先的智慧,未被污染的自我)、唤醒(爱自己)、无条件的爱(帮助身边的人)。
“手上总戴着串、保温杯泡枸杞、大肚子、脱发、脸泛油光、说话嘴角冒白沫,总爱讲一些所谓的情怀和大道理……”自从冯唐搬出“油腻中年猥琐男”论开始,无数中年男性都感到“膝盖中了一箭”。可以说,油腻感首先来自身型和一些控制不了的“习惯”,他们通常大腹便便,有时说话的时候还会咳痰,在办公室午休时还会打呼……为什么中年男性(甚至是一些成功的企业家)的“油腻感”这么重?我们学中医的可以思考一下,是什么导致了油腻?
“油腻”来源于痰湿想来想去,还是和“痰湿”关系最大!痰湿重的人体型容易肥胖,肚子大而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有些人面色淡黄发暗,眼圈微浮肿。观舌象,大多舌头胖大,舌苔白腻,边缘有齿痕,嘴里常有发腻、发甜的感觉,痰多,往往喜欢肥甘厚味,这都跟“中年油腻男”的特征对上了(甚至,各个年龄段的男女都存在这种情况)。名老中医王琦教授曾经指出:很多单位负责人多为痰湿体质,可能与其生活条件优越,多食肥甘厚味,运动较少有关。痰湿=丑+胖+病想知道你体内痰湿到底有多重?来做个小测试吧!以下有8道题目,请你根据自身情况,给出答案:计分方法:没有(计1分)、很少(计2分)、有时(计3分)、经常(计4分)、总是(计5分),8道题相加得分在21分以上就可以初步判断是痰湿体质。在中医看来,痰湿的形成和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后天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导致脾的功能出现了障碍,营养物质得不到利用,一方面与废物一起被排除,造成“虚”的体质,一方面废物可能停留在体内,形成痰湿。造成痰湿体质的元凶有:爱吃冷食:冷饮冷食最伤脾阳爱久坐:久坐使气机郁滞,影响脾的功能酗酒:酒精会使体质慢慢变“湿”喜欢肥肉:加重脾胃的负担,营养过剩脾主肌肉,痰湿太重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导致面色暗黄、浮肿。大大的肚子和眼袋也多是因为脾虚导致运化无力,水湿积聚在腹部和眼睛下面而形成的。脾虚还会导致水液内停,脾气无力运化聚集生痰,痰湿相混,黏腻难解,随气运行,流窜全身,还会引起多种疾患。痰湿蒙蔽清窍:出现胸闷、精神不振、健忘等症状,老年易患老年痴呆、中风等疾病。痰湿留于肺:阻碍肺气的宣发肃降,造成咳嗽痰多、喉中痰鸣、打鼾、喘促等,容易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咳嗽等。痰湿阻遏脾胃:容易食欲不振、引起肥胖、流涎、腹胀、大便黏腻等,易得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痰湿留于下焦:导致腰酸乏力、下肢酸软、阴部潮湿等问题,男子前列腺肥大、女子带下量多。
三招摆脱痰湿困扰人之所以发胖,是由于气虚、脾虚导致津液不归正化,从而身体出现了诸如水湿、痰湿、脂浊等实邪,储留体内,引起肥胖。想要健康、苗条,首先要化痰祛湿、活血消脂,艾灸选取的穴位有:丰隆、阴陵泉、水分、中脘、足三里。《玉龙歌》上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是祛湿化痰的要穴。丰隆,象声,轰隆打雷,艾灸此穴能把体内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阴陵泉也是祛痰湿的常用穴和特效穴,艾灸阴陵泉还能用于调理腹胀、眼袋大等毛病。水分穴位于上腹部,这个穴的作用和名字相关,善于改善水肿、小便不利等水湿停聚的问题。中脘和足三里是健脾最重要的两个穴位,艾灸中脘穴有温胃健脾、通降腑气的作用,可以疏通经脉、振奋阳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其经多气多血,艾灸足三里能补益气血、调和阴阳。附:黄帝灸法1.男妇虚劳,灸脐下三百壮。
2.男妇水肿,灸脐下五百壮。
3.阴疽骨蚀,灸脐下三百壮。
4久患脾疟,灸命关五百壮。
5.肺伤寒,灸脐下三百壮。
6.气厥、尸厥,灸中脘五百壮。
7.缠喉风,灸脐下三百壮。
8.黄黑疸,灸命关二百壮。
9.急慢惊风,灸中脘四百壮。
10.老人二便不禁,灸脐下三百壮,
11.老人气喘,灸脐下三百壮。
12.久患香港脚、灸涌泉穴五十壮。
13.产后血晕,灸中脘五十壮。
14.暑月腹痛,灸脐下三十壮。
15.鬼邪着人,灸巨阙五十壮、脐下三百壮。
16.妇人脐下或下部出脓水,灸脐下三百壮。
17.妇人无故风搐发昏,灸中脘五十壮。
18.久患伛偻不伸,灸脐俞一百壮。
19.鬼魇着人昏闷,灸前顶穴五十壮。
20.妇人半产,久则成虚劳水肿,急灸脐下三百壮。
21.死脉及恶脉见,急灸脐下五百壮。
22.妇人产后腹胀水肿,灸命关百壮、脐下三百壮。
22.肾虚面黑色,灸脐下五百壮。
23.呕吐不食,灸中脘五十壮。
24.妇人产后热不退,恐渐成痨瘵,急灸脐下三百壮。
扁鹊灸法
1.命关二穴在胁下宛中,举臂取之,对中脘向乳三角取之。
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盖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若脾气在,虽病甚不至死,此法试之极验。
2.肾俞二穴在十四椎两旁各开一寸五分。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盖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又治中风失音,手足不遂,大风癞疾。
3.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骨外筋内宛中,举足取之。治两目(目+荒)(目+荒)不能视远,及腰膝沉重,行步乏力,此证须灸中脘、脐下,待灸疮发过方灸此穴,以出热气自愈。
4.承山二穴,在腿肚下,挺脚指取之。治香港脚重,行步少力。
5.涌泉二穴,在足心宛宛中。治远年香港脚肿痛,或脚心连胫骨痛,或下粗腿肿,沉重少力,可灸此穴五十壮。
6.脑空二穴,在耳尖角上,排三指尽处。治偏头痛,眼欲失明,灸此穴七壮自愈。
7.目明二穴,在口面骨二瞳子上,入发际。治太阳连脑痛,灸三十壮。
8.腰俞二穴,在脊骨二十一椎下。治久患风腰疼,灸五十壮。
9.前顶二穴,在鼻上,入发际三寸五分。治巅顶痛,两眼失明。
窦材灸法
1.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
2.伤寒少阴证,六脉缓大,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生黑靥,噫气、吐痰、腹胀、足指冷过节,急灸关元三百壮可保。
3.伤寒太阴证,身凉足冷过节,六脉弦紧,发黄紫斑,多吐涎沫,发燥热,噫气,急灸关元、命关各三百壮。
伤寒惟此二证害人甚速,仲景只以舌干口燥为少阴,腹满自利为太阴,余皆归入阳证条中,故致害人.然此二证若不早灸关元以救肾气,灸命关以固脾气,则难保性命。盖脾肾为人一身之根蒂,不可不早图也。
(舌干口燥乃少阴本热之证,仲景以大承气急下,但此理非身登仲景之堂者不能知,非神于仲景之法者不能用,盖火热亢盛不用承制,则燎原之害炽而生化之机息,可不畏哉!设本热假而标阴伏,误用承气立见危亡矣。先生灸法真保命全生之要,业医之士切须审察,不可卤莽而行之也。仲景盖以气化而用承气,若涉形藏,别有治法,不可混辟。)
4.脑疽发背,诸般疔疮恶毒须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
5.急喉痹、颐粗、颔肿、水谷不下,此乃胃气虚风寒客肺也,灸天突穴五十壮。(穴在结喉下四寸。)
6.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内服保元丹可保性命.若服知柏归地者,立死。盖苦寒重损其阳也。(虚劳而致六脉弦紧,即是肾气损脱。乃今之医治虚劳者,脉至微细急疾,尚用寒凉,真视人如草芥也,此种人不知作何结果。)
7.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
8.脾泄注下,乃脾肾气损,二三日能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9.休息痢下五色脓者,乃脾气损也,半月间则损人性命,亦灸命关、关元各三百壮。
10.霍乱吐泻,乃冷物伤胃,灸中脘五十壮,若四肢厥冷,六脉微细者,其阳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11.疟疾乃冷物积滞而成,不过十口、半月自愈。若延绵不绝乃成脾疟,气虚也,久则元气脱尽而死,灸中脘及左命关各百壮。
12.黄胆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乃冷物伤脾所致,灸左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乃房劳伤肾,再灸命关三百壮。
13.番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命关当作命门)
14.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脘五十壮。
15.风狂妄语,乃心气不足,为风邪客于包络也,先服睡圣散,灸巨阙穴七十壮,灸疮发过,再灸三里五十壮。
16.胁痛不止乃饮食伤脾,灸左命关一百壮。
17.两胁连心痛乃恚怒伤肝脾肾三经,灸左命关二百壮,关元三百壮。
18.肺寒胸膈胀,时吐酸,逆气上攻,食已作饱,困倦无力,口中如含冰雪,此名冷劳,又名膏肓病。乃冷物伤肺,反服凉药,损其肺气,灸中府二穴各二百壮。
19.咳嗽病,因形寒饮冷,冰消肺气,灸天突穴五十壮。
20.久嗽不止,灸肺俞二穴各五十壮即止。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21.疠风因卧风湿地处,受其毒瓦斯,中于五脏,令人面目庞起如黑云,或遍身如锥刺,或两手顽麻,灸五脏俞穴。先灸肺俞,次心俞、脾俞,再次肝俞、肾俞,各五十壮,周而复始,病愈为度。
22.暑月发燥热,乃冷物伤脾胃肾气所致,灸命关二百壮。或心膈胀闷作疼,灸左命关五十壮。若作中暑服凉药即死矣。
23.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
24.中风失音乃肺肾气损,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壮。
25.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
26.虚劳人及老人与病后大便不通,难服利药,灸神阙一百壮自通。
27.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28.砂石淋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29.上消病日饮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30.中消病多食而四肢羸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五百壮。
31.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损肾,以致骨痿,急灸关元五百壮。
32.昏默不省人事,饮食欲进不进,或卧或不卧,或行或不行,莫知病之所在,乃思虑太过,耗伤心血故也,灸巨阙五十壮。
33.脾病致黑色痿黄,饮食少进,灸左命关五十壮。或兼黧色,乃损肾也,再灸关元二百壮。
34.贼风入耳,口眼歪斜,随左右灸地仓穴五十壮,或二七壮。
35.耳叶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壮。
36.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若误服凉药,必伤脾胃而死。
37.中年以上之人,腰腿骨节作疼,乃肾气虚惫也,风邪所乘之证,灸关元三百壮。若服辛温除风之药,则肾水愈涸,难救。
38.腿间发赤肿,乃肾气风邪着骨,恐生附骨疽,灸关元二百壮。
39.老人滑肠困重,乃阳气虚脱,小便不禁,灸神阙三百壮。
40.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灸关元二百壮。
41.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二百壮。
42.两眼昏黑,欲成内障,乃脾肾气虚所致,灸关元三百壮。
43.瘰因忧郁伤肝,或食鼠涎之毒而成,于疮头上灸三七壮,以麻油润百花膏涂之,灸疮发过愈。
44.破伤风,牙关紧急,项背强直,灸关元穴百壮。
45.寒湿腰痛灸腰俞穴五十壮。
46.行路忽上膝及腿如锥,乃风湿所袭,于痛处灸三十壮。
47.脚少力或顽麻疼痛,灸涌泉穴五十壮。
48.顽癣浸淫或小儿秃疮,皆汗出入水,湿淫皮毛而致也,于生疮处隔三寸灸三壮,出黄水愈。
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灸二十壮后却减一分,务要紧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子大。其灰以鹅毛扫去,不可口吹。
如癫狂人不可灸,及膏粱人怕痛者,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
“灸法扶阳,多灸重灸,灸通灸透”,特别是化脓灸施灸时,其强烈穿透性疼感及长时间灸疮的刺激恰到好处的结合,为其他针灸手段所不具有,故对疑难杂症往往能获得顿起沉疴。艾,来自远古,大地之恩赐,厚德载物
灸,源于太阳,上苍之馈赠,自强不息
没病的时候灸一灸能强身健体;
生病的时候灸一灸能调病驱疾。
阳气若足千年寿
艾灸扶阳第一方
第?1阶段:一灸补阳——改变体质
第?2阶段:二灸化阴——驱逐病邪
第?3阶段:三灸强免疫——提高免疫
艾灸是否灸“透”可以通过患者的四个层面来验证:
第一层是形,形顺了,肢体恢复了正常的姿态;
第二层是质,质柔了,筋肉有弹性,关节灵活;
第三层是气,能感觉到患者说身体里面暖了热了。
第四层是神,他觉得舒服了。
形,质,气,神,这才叫标准。
只有灸透了,才能起效果,每次都起一点效果,连续艾灸,就能改变体质。
最后提醒:虽说灸量到位才有效果,但是,施灸过程中还是以自己身体的感觉为上限,谨记“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现代人的诸多病症,包括被现代医学认定为不可治愈的疑难病症,都是由于阳气不足造成的。李可先生认为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风湿免疫病和肿瘤,这些病都是由于寒湿侵袭、阳气受损造成的。这是运用扶阳理论治疗这些病证的客观条件。联系我们澄江针灸学派灸法传承大讲堂
愿景:秉承澄江针灸百年医脉,依托全球澄江针灸传人与学子,举办研讨、专访与论坛,传播质朴澄江针灸思想,鼓励东方学术,缅怀百年澄江。
使命:推广化脓灸疗法,培养使用化脓灸的家庭艾灸师,举办场化脓灸公益教学讲座。
价值观:觉醒(做一个先知先觉者)、回归(本心,初心,自然,祖先的智慧,未被污染的自我)、唤醒(爱自己)、无条件的爱(帮助身边的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